- 积分
- 8422
注册时间2010-3-11
参与分
技术分
精华
该用户从未签到
|
楼主 |
发表于 2010-5-5 21:28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ahehome.cn/
汶川地震德阳地区伤员医疗救治的分析与研究
【摘要】 目的 分析汶川地震中伤员的伤情特点、救治过程和效果,探讨灾难救援中信息侦察、军事化救援、损害控制原则的应用和作用。方法 收集了四川省德阳市某医院在2008年5月12日~5月31日收治的1420地震伤员资料,分析各部位伤发生率和各年龄组受伤情况,回顾早期救治分类、救治方法和内容。结果 1420例伤员中,共有1821处损伤,单个部位伤1089例,占76.69%;多部位伤331例,占23.31%;四肢损伤、体表和软组织损伤多于其他部位损伤;单个部位伤明显多于多部位伤(P<0.01)。伤员流在震后前2天最多,占68.80%,明显多于其他时间(P<0.01);19~45岁年龄组伤员多于其他年龄组(P<0.01);伤后12小时以上才得到救治的伤员最多(P<0.01)。结论 平时灾难救援中救治的速度是关键,信息侦察是保证早期灾害救治的前提;在救治中应遵循损害控制原则,平时加强自救互救训练和急救知识培训可挽救更多伤员的生命,军事化救援是今后灾害救援的新趋势。
……
“5.12”汶川大地震,是我国建国以来损失最为惨重、涉及范围最广的一次灾难。截至2008年7月6日12时止,地震已造成69196人遇难,失踪18379人,374176人受伤,因伤住院人数96419人,仍有6456人住院(人民网消息)。在这场史无前例的灾难救援中,作者参加了第三军医大学首批抗震救灾医疗队,亲临了大批量伤员救治的场面,在29天的救治工作中,感受颇深。本文通过对震区某医院收治的1420例伤员伤情特点、伤员流、救治过程分析,探讨大型灾难早期救治中信息侦察、平时创伤救治原则、军事化救援的作用和地位,以期为今后的灾难救援提供参考依据。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2008年5月12日~2008年5月30日,德阳市某医院共收治地震伤员1420例,占德阳地区地震伤员(55255例)的2.57%,住院收治伤员(27800例)的5.11%。1420例伤员中,男性652例,占45.92%,女性768例,占54.08%;年龄0.2~102岁,平均年龄43.70岁。受伤机制:房屋垮塌后砸伤为主,占95.07%,地震逃生时摔伤占3.87%,其他占1.06%。职业分布:农民539例(37.96%),居民525例(36.97%),学生183例(12.89%),工人79例(5.56%),儿童42例(2.96%),干部39例(2.75%),教师7人(0.49%),医务人员5人(0.35%),军人1例(0.07%)。伤员的地理分布:德阳市区94例,占6.62%;绵竹市1182例,占83.24%;什邡市103例,占7.25%;其他地区41例,占2.89%。
2 年龄分组方法
将年龄分为学龄前儿童组(<7岁),学生组(7~19岁),中青年组(20~45岁),中老年组(46~65岁)和老年组(>65岁),分析比较各年龄组的受伤人数。
3 受伤部位记录
按AIS2005版将人体分为9个解剖区域,即头颅、面颈部、胸部、腹部、脊柱、骨盆、四肢(上肢、下肢)、体表。分析比较各部位伤的发生率。
4 伤情特点
按受伤种类分为多发伤、挤压伤、刃伤、钝器伤、烧伤、复合伤;按受伤类型分为皮肤软组织伤(挫伤、擦伤、撕裂伤)、四肢骨折、多部位伤和混合性损伤。
5 军事化救援方法
5.1 救治分区与分类方法 将某医院门急诊片区划分为分类分检、检查登记、急救与手术、观察与住院4个区域。伤员一入院即在接诊区进行分类、分检,快速判定伤员的伤势状况及诊断,制定救治措施及优先处置顺序。根据伤员需救治的先后顺序,在伤员胸部或手臂贴上黑色(死亡伤员)、红色(开放性损伤伴大出血、休克、严重颅脑外伤、胸腹部外伤、生命体征不稳定,需紧急手术及ICU监护的危重伤员)、黄色(严重的闭合性骨折、暂时不需手术、软组织开放性损伤需清创,生命体征平稳的重伤员)、绿色(暂时不需手术的轻伤员)、蓝色(外伤合并感染的伤员)等颜色的5种伤员信息卡。卡上标有伤员的基本信息,如姓名、性别、年龄、受伤时间、受伤部位、受伤机制、初步诊断、伤后处理、检查及处理意见、去向等。分类分检完成后对伤员进行快速分流。
5.2 救治方法 按伤员受伤至入院的时间进行划分 (1)现场急救:伤后10分钟内进行的救治,包括通气、止血、包扎、固定和搬运;(2)紧急救治:伤后3小时内进行的救治,除了使用救治5项技术外,进行胸腔闭式引流、内脏脱出的包扎等方法;(3)早期救治:伤后6小时内进行的救治,如清创术、毁损肢体截肢术、气管切开、胸腔闭式引流、开胸开腹手术、抗休克及抗感染措施等;(4)专科救治:伤后12小时内实施的救治措施,如确定性截肢、眼球摘除、血管修复、颅脑清创、胸腔及腹腔脏器修复手术、对挤压综合征伤员进行透析、抗休克和全身性抗感染、闭合性骨折的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等;(5)后期救治:伤后12小时以上的救治措施,包括现场救治、紧急救治、早期救治和专科救治的内容。
6 统计分析
率的比较用χ2检验,多个率采用t检验。P<0.01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 果
1 伤员的地理分布特征
1420例伤员中,伤员地理分布差异明显,绵竹市伤员最多,占83.24%,明显多于其他地区(P<0.01)。
2 伤员流
震后前2天收治的伤员最多,共977例,占收治总人数的68.80%,明显多于其他时间(P<0.01)。伤员流情况见图1。
图1 某医院5.12~5.31伤员流
3 各年龄段受伤情况
将伤员分为5个不同的年龄段,19~45岁年龄段伤员最多,46~65岁年龄段次之,7岁以下学龄儿童年龄段最少,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4 损伤部位
四肢损伤、体表和软组织损伤多于其它部位损伤,面颈部损伤最少,各损伤部位发生率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1420例伤员中共有1821处损伤,单个部位伤1089例,占76.69%,多部位伤331例,占23.31%;单个部位伤明显多于多部位伤(P<0.01)(见表2)。
5 伤情特点
开放性加闭合性损伤伤型最多,占61.55%;单纯开放性损伤占21.90%,闭合性损伤占16.55%,各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多发伤、胸腹伤主要集中在地震后最初24小时内,占同期收治伤员的22.59%;挤压伤及挤压伤综合征在5月13日以后多见。损伤类型:四肢骨折最多,占52.54%;皮肤软组织伤(挫伤、擦伤、撕裂伤)次之,占35.56%,明显多于其他类型损伤(P<0.01)。
6 伤势特点
轻伤(AIS值≤2)892例,占62.82%;重伤(AIS值3~4)465例,占32.75%;危重伤(AIS值>4)63例,占4.43%,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7 救治内容
某医院对伤员的救治涵盖了紧急救治、早期救治和专科救治的内容和任务。1420例伤员中,共完成对968例伤员的分类、分检和伤员信息的登记;院前进行过救治(包括现场救治)、住院后转入的伤员362例,占伤员总数的25.49%;直接由现场转入的伤员1058例,占74.51%。伤后12小时以上才得到救治的伤员最多,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
8 预后
1420例伤员中,生存1372例,占收治伤员数的96.62%。死亡48例,占收治数的3.38%,其中入院就已死亡和经急救死亡42例,主要集中在伤后最初24小时内(死亡原因记录不详),院内死亡6例(严重颅脑伤3例,多器官功能衰竭3例)。发生并发症以挤压综合征多见,震后前3天121例,占8.52%;截瘫、气胸、窒息、休克等发生87例,占6.13%。后期(地震3天后)以心理问题和感染最多,分别为246例(17.32%)和329例(23.17%)。表1 各年龄段受伤入院人数表2 1420例伤员受伤解剖部位
4 平时创伤急救原则在灾难救援中的作用
损害控制也是灾难救治中应遵循的原则。面对大批量伤员及数十伤员急待手术的压力,在医院医疗资源不能充分发挥作用,达不到平时救治要求(无菌手术要求、择期手术要求等)时,对伤员适时地进行损害控制手术,将可能挽救更多伤员的生命。相反,如进行常规、耗时的修复手术,如复杂的血管、神经修复,联合脏器切除手术等,则可能使更多的伤员失去得到救治的机会。此损害控制不同于平时的理念,并非是为防止因低体温、凝血功能障碍、代谢性酸中毒引发的“危险三角”,而是给那些急待手术处理的伤员以更多的机会。此时,采用简单而有效的止血、结扎,果断截肢,快速关胸、关腹等措施进行初步处理,先救命或后送,待24~48小时后,根据伤员流的情况再进行确定性治疗。
5 军事化救援在灾难救治中的作用
世界近几年发生的几次重大灾害事故,军事化救援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2006年5月27日,印尼中爪哇省日惹市附近发生里氏6.2级地震,当地军队、警察也在第一时间内参与了救援行动,并取得了良好效果[4]。1999年土耳其Duzce地震中,以色列以多学科、多专业化组成的国防野战医院替代了地震灾区受损的医疗机构,救治了2230例地震伤员,此类野战医院在地震后最初几周内,是一支震区伤员的重要救治力量[5]。我国地方医院平时对灾难的发生思想准备不足,忧患意识不够,多数医院没有针对灾难的组织训练,忙于和满足日常的医疗工作。短时间内大批量伤员的涌入,对一个从未进行过灾难救援训练的地方医院来讲同样是一场灾难。一旦灾难发生,具体职能部门的反应、组织、措施均可能跟不上,这无疑对医院的应急反应能力、医务人员的救治技术都是前所未有的考验。我们的救援实践表明,军队医务人员长期担负应急作战任务,平时进行过野战外科培训和军事卫勤训练,我们在军事卫勤体系要求和野战外科处理原则指导灾害救援中,除了参与伤员的救治外,建立伤员的分类场,对大批量伤员进行现场分类、分检,制定伤员信息卡(不同于战时的伤标、伤票),划分紧急救治、早期救治、专科救治、期待治疗的顺序,规范了救治秩序,保证了救治工作有序、有效地进行。因此,平时大型灾难中的大批量伤员救治,军队卫生力量应发挥更重要的主导作用,包括医学救援的军事化救援必然是今后灾害救援的新趋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