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5551
注册时间2004-7-11
参与分
技术分
精华
该用户从未签到
|
本帖最后由 断崖 于 2009-7-31 10:14 编辑
摘自《"镔铁"新考》很新的学术资料
原文载《自然科学史研究 》 2007 年2期 作 者: 潜伟 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
博士, 任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副所长、 副教授, 研究方向为冶金技术史、 科学技术与社会。
文章成稿于2006年,是作者在李约瑟研究所作访问学者时完成的学术论文
我仔细读过,作者还是做过一些考据的,至少是文献考据
认同作者大部分观点,只是作者行文表达上有些地方说的不透彻
作个总结加点个人补充:
狭义的镔铁:应是一种坩埚钢,作为“镔铁”的称呼最初应是从外邦传入的钢,可能就是乌兹钢,也可能是不仅限于乌兹钢的坩埚钢,
中国历史上可能在某一时期,或者某一地域掌握过这种坩埚冶炼技术,缺乏足够多的证据支持。
虽然在汉代冶铁遗址就出土了坩埚,
何堂坤先生等对对吉利工区出土的坩埚及内壁附属物进行过分析研究。 其中附着残留物经鉴定,是过共析钢。只是后来坩埚炼钢的工艺,因一些原因,没有继续发展和延续,但有学者认为,也可能以另外一种简化或退化模式,被近代山西等地区依然在使用的土法坩埚炼铁等所继承。
但坩埚冶铁的证据,仍显不足。尤其要把它对应到具有表面花纹特征的“乌兹钢”即“镔铁”,就更难了
从作者的文献考据看,甚至文献记载的中国冶炼坩埚钢“镔铁”的证据都弱的很。
由于坩埚冶炼方式的耗时费力、成材率不高
同时中国古代先进的冶炼生铁、然后炒钢或灌钢法冶炼中高碳钢的成熟技术,适合大规模生产、成本也低,
加上各种技术锻打的刀剑性能也非常优良,论坛刀匠兄等人对出土汉环首刀研磨研究,磨除腐蚀层表面硬度最高处仍有HRC58,
相比之下,镔铁刀剑虽然锋利,但综合性能并不一定比中国传统技术制刀剑优越太多,而成本却高太多
所以坩埚钢肯定不会有大规模的冶炼
另一个方面蒙元在与中西亚伊斯兰族以及印度的作战中,虽然掳回大批色人工匠,
但也不一定会有大规模的坩埚钢冶炼
冶铁原料需要特定的合金成分,才能容易最后在锻造过程中通过渗碳体的过共析而呈现自然结晶表面花纹,
而最后做出的器物如不能呈现花纹,在古代就没法与普通钢区别了,这注定更要被淘汰
不能短时间满足大批军队兵器的装配,成本高的负担不起,只可能王亲贵胄、高阶军官或有装备
更大的可能是其原料钢锭仍来自中西亚、印度等伊斯兰地区,而色人铁匠们或许只是负责为高层锻制镔铁刀剑而已
除了作者提出的火器的发展,还可能有一方面的原因,自唐以来甲胄的发展,以及普通士兵护具的加强,战争形式的改变等因素造成,汉唐以来的传统刀在战场的作用开始受到挑战,宋代以来刀开始向加宽加厚的方向发展,而诸如斧、锤、鞭、锏等打击类的短兵开始增多,
用镔铁制造这样的兵器无论从成本还是规模生产上都是相当不经济的
广义的镔铁:可能从宋元始,到明清最盛,镔铁开始扩展包含性能优良的锻焊花纹钢,
由于中国刀剑,以提高性能为目的的各种折叠锻造、团打、旋焊等等技术,带来了刀剑表面丰富的纹理
不明就里的文人骚客,见了这些焊接花纹,当做是镔铁(坩埚钢)刀剑,自也就不奇怪了
尤其各种诗词、明清小说中大量出现镔铁兵器,像明人小说《水浒传》里不少人的镔铁兵器,比如武松的镔铁雪花双戒刀等
或可认为大多不是“狭义上的镔铁”,可能只是锻焊花纹钢而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