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1645
注册时间2009-1-27
参与分
技术分
精华
该用户从未签到
|
很久以前人类就发明了在野外携带饮水的方法和容器,军用水壶则是在民间携水器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雏形为兽皮制作的皮囊,后演变为瓦器、陶器、青铜器,到了后来,军队有了专用水壶,而且随着后勤装备的发展和对人的重视,军用水壶日趋成为单兵装备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对军队战斗力的保障有着重要意义。
我国早期的军用水壶
早在清朝光绪年间,清军就装备了由北京封竹轩所办的永增军装局生产的军用水壶。旧中国时期,国民党军装备过自制的水壶。抗战时期,国民党军还接受过来自盟军的装备,包括英式和美式的军用水壶。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我八路军、新四军和中国人民解放军背的多是从敌人手中缴获来的水壶,有的大解放区曾自行生产装备过一些水壶,但在全军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规格。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军使用的水壶多为从国民党手中接管的后勤工厂中生产的产品,其形式与日式水壶相似,壶身采用铝制材料,由软木作为壶塞,用帆布带从壶两侧固定,携行方式采用可调帆布背带,有的壶身外侧还印有八一军徽,但此种水壶壶壁薄,外层涂漆也不牢固,在行军作战时,易受磕碰变形;使用过一段时间的软木壶塞易变形漏水,当壶里装满水做剧烈动作时,会弄湿携带者的衣服,如装的是开水还会导致烫伤。以后,壶塞由软木改为酚醛塑料螺纹盖,增强了密封性。
在20世纪60年代,我军还装备过保温水壶。由挂胶防水布外套、毡保温层、帆布可调背带、铝制壶体和酚醛塑料螺纹壶盖组成(也可摘掉保温层当作普通水壶使用)。据部队反应其保温效果不是很好,且毡保温层易被虫蛀,仓库保存所需环境条件苛刻。
我军还装备过78式水壶,即三用水壶。壶体采用铝制,外套饭盒(兼水杯),饭盒上装折叠提把,外套绿帆布壶套及可调帆布背带。其缺点是当壶体(外套饭盒时)受外力冲击后,会产生变形,水壶无法从饭盒中抽出,另外质量较大、不保温。
87式水壶是65式水壶的改进型。外观除壶嘴口径变大外没明显变化,但内在质量有所提高,壶盖材料改为酚醛布基塑料,增强了抗冲击和耐沸水性能。壶身铝材厚度增加,提高了抗磕碰能力,并提高了外涂漆膜的附着力。65式水壶和87式水壶是我国目前的制式装备。
另外,我军伞兵还装备有专用水壶。分内外两层,具有野外取水、烧水、野炊、盛菜、携水等功能。
我军现行水壶缺点是:壶体较厚,携行者在地上做翻滚等战术动作时,使腰部很不舒服;因铝的导热率大,夏天带开水时,壶体烫手及身体;在寒冷冬季的我国北方野外,水会被冻在壶中,造成有水难喝的情况。虽开发了保温套,但使用效果还是不好。
美M1910军用水壶,容量 1 升,于1910年生产定型,历经两次世界大战,随美军走遍世界,是服役期最长,生产数量最大,使用范围最广,最典型,最具影响力的一种军用水壶,它集水壶、水杯、饭盒、汤盒、烧水、打水等功能为一体,是近代多用水壶的鼻祖。它分亚热带和寒带两种形式(实为两种壶套)。寒带型有一定的保温作用。水杯是一外斜广口腰形,外装有折叠杯把手,携行时套在水壶外,对壶体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水杯可用做饮水杯、饭盒、汤盒,还可当锅架在石头上烧水,折叠状态下利用杯把上的孔穿上绳子,即可从井里或高高的河岸上放到河里打水。由于是外斜广口设计,当壶体受较大外力冲击产生变形时,壶体仍可从水杯中拔出。M1910军用水壶受当时技术条件所限制,纯绵和呢子制作的水壶套易吸水,在外界环境条件潮湿时,易遭虫蛀霉烂。
美M1956军用水壶,容量1升,是又一著名军用水壶,于1962年投入使用,完全替代了越战早期的M1910军用水壶。M1956军用水壶壶体采用高分子聚脂塑料制造,不怕承受外力冲击而变形,不会因潮湿气候受腐蚀。一般为深橄榄绿色(也有沙黄色和黑色的)。壶套采用相应颜色的尼龙缝制,内附化纤保温棉,不会受潮霉变,外侧有一装水质净化药片的小兜,壶套后部装有钢卡,可快速安装到标准的“S"形腰带上而无需将腰带解开。越战末期,美军又装备了1.4升水囊。它由尼龙制成,坚韧耐用,呈方形扁状,上端角处有与M1956军用水壶一样的盖子。皮囊套由尼龙制成,有化纤保温棉衬里,可在较长时间内保持水温。套上有一条尼龙制成的背带,可以像挎包一样背挎在肩上。在其侧面有一小口袋,可以用来放水质净化药片。其最有特点的是可将囊内的空气排出,再拧紧盖子,这样既减少了因水不满产生的晃动声音而暴露目标的可能性,又可减小占用行囊的体积,趴伏使用时不用大幅度扬头喝水,只要打开盖子,将水从囊中挤出饮用即可。这些优点对于伪装设伏的特种兵、侦察兵来说极其适用。美军近年来还开发了能在化学战条件下不摘防毒面具即可使用的军用水壶,是 M1956军用水壶的一种改进型。与M1956水壶的区别是壶盖上有一可插入塑料管的小孔,以便将壶里的水送入防毒面具饮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