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059|回复: 31

朝仓孝景十七条之第四条有感战国——江户武士刀的供需变化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7-18 11: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朝仓氏发迹南北朝,到了战国时代成为一大名家。
1481年, 朝仓家英主孝景逝世, 留下了后来著名的《朝仓孝景十七条》, 对治国, 军事, 内政, 法律, 人才和子孙训诫等等都总结了他的心得。 此《十七条》后来为许多大名采纳作为治国纲领
朝仓孝景第十七条之四条: 不可迷信名刀。即使有一把一万疋(金的单位)的高价刀,也敌不过一百个手持百疋的廉价枪的足轻。不如购一百根一百疋的枪装备给一百个足轻,这样才能提高军队的实力。
或者,战国名家朝仓孝景对武士刀的态度非常有助于刀友们了解武士刀在战国时代的使用情况。
(或许,咱刀友心中也咯噔一下,这个思路怎么和龙泉量产刀的思路同一个路线呢,笑。。。。。我一个月卖一百把刀,每把刀赚三十元,也比一个月卖3把刀,每把赚800元来的合算)


战国中后期,金属冶炼技术提高,使日本铁产量大增。同时,海外进口的南蛮铁也源源不断的补充日本。铁资源的充沛使日本武具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在装备足轻武士方面,朝仓孝景提出了谨慎的装备高级武士刀的想法,得到各地实力派的同感。
确实,在战乱不断的战国乱世,装备高价的武士刀,在屡次的战斗中也会不断损耗,报废。而为了维护,维修高价的武士刀,也会消耗大量的金钱。
另外,铁资源的充沛,使铁匠不必对铁奉若珍宝的进行深加工,从而浪费大量人工。武士刀能上阵杀人就可。低价格,大产量,才是当世武士刀生产的唯一要求。确实,在激烈的战场上,绝大部分的武士都很难活过40岁,武士刀的损耗更是巨大。(这使我想起了街头小混混跟地摊大妈买50元刀的情景来,很有孝景风范,可见咱中国普通老百姓的政治智慧就达到日本战国小军阀的层面)


中国政府提出国家要崛起,首先要要解决老百姓的温饱问题,意思是让老百姓有衣穿,有饭吃。朝仓孝景的第四条,也指出战国名家要生存,要发展,首先要让武士有刀用。(丫丫,多么缺钱的时代,多么朴质的政治观呀),所以廉价的量产刀,大量装备中下级武士。战斗中不断磨损,报废,也不断源源不断的大量生产和补充。此是咱刀友赏玩精美日本刀时不为深知的另一面。


据说尾张大名织田信长在著名的桶狭间之战杀死今川义元,缴获三好宗三所做名刀“宗三左文字”,也只是将名刀从二尺六寸改成二尺一寸五分。修修就收为己有拉。
(经常有资料说日本向明朝出口武士刀,明朝称为宝刀。俺觉得可信度非常低,战乱的国家购买军火都来不及,还可以向另外一个国家出口武器?除非是米国啦。另外那时大明朝和小日本的外贸关系有点那个那个,别说日本刀,啥日本货大明朝都不让卖,这也是丰臣秀吉向朝鲜出兵的借口之一。之后大家签订WTO关贸总协定,日本车,日本电器大量涌入中国,中国日用品完全占领日本,此为后话)


————————————————————————————————————————————————————

战国时代结束,和平繁荣的江户时代来临。刀友们终于可以松了一口气,有好刀看了。

和平的江户时代,对刀匠和武士来说,都是一个尴尬的局面。
对于刀匠刀商来说,和平年代,订单锐减,脑子不转弯,就跟不上时代啦。以量多取胜的生产方式已经适合不了武士的需求了,刀匠开始要为多余的闲置劳动力发愁了。
(战争毁灭一切,除了繁荣军火商别无用途。君不见两线作战的美国遭受金融危机,各大企业纷纷下马。惟独军火企业傲然不动)。

武士阶级更为尴尬,和平年代,刀很难消耗,爷爷留下来的刀,爸爸留下来的刀就一堆了。放眼家中,爷爷留下来一两百元的“地摊货”五六把,爸爸留下来八九百元的“量产货又有五六把。档次又低,又占地方,而且根本不实用(不打仗了,刀肯定不实用啦)。
如果你是那时候的武士,你会怎么想,怎么做。

无疑,在生产过剩,在供大于需的环境下,刀匠和武士一拍即合,做精品刀,走奢侈品路线。(反观国人做生意就很傻啦,一到生产过剩,供大于需的环境下,中国厂家就大打价格战,搞促销,搞家电下乡。国人的商业智慧要是有政治智慧的十分之一,天朝的IPG还可以番几番啦)。

武士在本家库存过多的情况下,选择了精而不滥的收藏方式。咱玩过地摊刀了,手上就弄把88K了。玩过88K了,我再弄把超越玩玩。然后咱死了,咱儿子玩过了88K和超越,就跑到竹本老师那定刀升级啦。(两位陈老师,对不起啦,乱做了一下举例)。
刀匠也轻松多了,原来一人一年做100刀满足战争需要,赚了100元钱。和平年代刀匠一人一年做一把刀,还是赚了100元钱。这样刀匠的生产过剩的危机也解决了,日本刀从此开始走上奢侈品和收藏品的道路。

————————————————————————————————————————————————————

刀,是一件很奇怪的艺术品。他既是工具,又是奢侈品。什么时候是工具,什么时候是艺术品取决他的社会背景。
就好象粮食,在温饱不足的时候,他是包子,他是米饭,他是馒头。但是在温饱有余的情况下,他被酿成了”美酒“。
日本刀在江户和平年代,从”杀人工具“酿成了”美术品“。

当然,满清时代的大辫子和江户时代的日本人想法不同。刀,始终是工具,是军火。文雅之物始终是以“文”为主心骨。(这也是现代中国人自费上大学,买手提电脑的那么多,自费玩刀的人那么少的原因之一哦)



晚上睡不着,闲来无事乱写,各位兄弟看看一笑好啦。

评分

参与人数 1参与分 +100 收起 理由
剑脊 + 100 加分以便上图

查看全部评分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7-18 11:36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ahehome.cn/

附:孝景十七条

一、在朝仓家来说,不既定宿老,重视个人自身的器量和忠节。
二、虽然可以世袭,但大将一职及奉行职不可世袭。
三、即使天下太平,也要在诸国安插眼线,各地所发生的各种事是相当重要的。
四、不可迷信名刀。即使有一把一万疋(金的单位)的高价刀,也敌不过一百个手持百疋的廉价枪的足轻。不如购一百根一百疋的枪装备给一百个足轻,这样才能提高军队的实力。
五、不准让京都的人来演猿乐。这些费用不如让越前国的猿乐高手上洛去,如果能学会猿乐的技巧,以后能看到的一直就是那个人的猿乐。并且,城内晚上禁止能剧演出。
六、作为武士的任务,出使东北伊达白川家的使者,不得要求好马和鹰。对伊达白川以外的归国者一定要注意。超过三年的多数为他家所用。长期驻留的是一定要后悔的吧。
七、凡持有朝仓名字的人,初年初出仕的时候上装请用布料,配上朝仓家的家纹。如果说是有钱就做豪华的衣服的话,在国的与在乡的武士都会有崇尚好衣服的风气,在正式场合没有好衣服就难以出席,因此而称病一年不任事。如果还有二、三年不任事的话,那么就无人为朝仓家效力了吧。
八、外表丑陋但意志坚定的人值得特别期待。胆小但外表体面的人可以作为随从。如果两方面都不好的话给他所领简直就是浪费。
九、如果干多干少所给予的都一样,那么就没人会多干。
十、除了紧急情况以外,不得由他国的浪人代笔。
十一、无论是僧人还是一般人只要是有些可取之处,不准前去他国。但,如果恃技自傲,且不愿为朝仓家所用的不在此例。
十二、在战斗时及攻城时,硬要选择吉日和方角,并由此而耗费时间,即便战事得胜亦很可惜。无论怎样的吉日、怎样有利的强风,面对大军而一人出船也是不可行的。而哪怕日子是怎么不好、方角是怎样地差,只要仔细调整虚实状况,随机应变地进行谋略,照样必胜无疑。
十三、任命品行正直的人一年进行三回领内视察,听取民声、改革政治。哪怕对于朝仓当主来说,无论当政者何人在两国内巡视也是一件很好的事。
十四、除朝仓本城以外领内不得筑城。重臣一律迁至 一乘谷,支配地只可留下代官。
十五、在通过寺院和城中的时候停一下马(观察一下民情),不好的地方就说不好,好的地方就进行表扬。如果这样做,哪怕是不知情的人只要从主公处得知情况就 可以对不好的地方进行改良,好的地方则越来越好。如此一来把城镇建设好也不是什么难事。要好好地保卫国家,就必须君民同心。
十六、当当主作出审判和裁决的时候,必须公正严明正非。当听说官员自己为所欲为的时候,一旦证明事实,则严惩不怠。如果各种各样的事总是姑息己方的人,而他国的人则都是恶党如何处理都不成问题的话。一旦偏袒己方、法纪混乱成为风气众人皆知,则会为他国所攻。
十七、曾有高僧这样说道:主人象是不动明王与爱染明王的样子。不动明王持剑,爱染明王持弓,通过这降伏恶魔,然而内心则慈悲心很强。要做这样的当主,首先要行良策,刑罚为最后所用。誉忠臣、退反逆,善恶好坏要公平处理,哪怕杀生也是心怀慈悲。

评分

参与人数 1参与分 +100 收起 理由
剑脊 + 100 加分以便上图

查看全部评分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7-18 11:37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知是否符合版规,貌似此版是一刀一剑之探讨。如果不适,发哪里为宜?

另外图片发不上去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7-19 09:19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已经加分以便LZ上图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7-19 20:55 | 显示全部楼层
日本刀从来就不是古代日本战场上的主战武器,那时的主要做战武器是长矛。
也并不是所有的武士都买的起武士刀,有些穷武士只带的起木刀或竹刀。。
当年听一个日本人说的。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7-19 21:39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delori.net.cn/

日本人说的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7-20 09:26 | 显示全部楼层
从一个覆灭大名的一句话能看出来那么多? 有多少可信的依据支持这些观点呢?
个人以为想当然的成份相当多。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7-20 15:37 | 显示全部楼层
日本刀从来就不是古代日本战场上的主战武器,那时的主要做战武器是长矛。
也并不是所有的武士都买的起武士刀,有些穷武士只带的起木刀或竹刀。。
当年听一个日本人说的。
haidao_004587 发表于 2010-7-19 20:55


战国时代的主要伤亡是弓箭所造成,平均统计有7成比例。战国时代的铠甲设计力求能够滑开尖刺类武器(如矛头和箭尖)。
大枪长矛是大规模装备的武器,在战国集团作战中也伴随着大量一对一单挑行为,他们的武器也是长矛。

不过有一些场合是必须用刀的
1·  按住敌人斩首时候用的刀
http://www.knifriend.sh.cn/viewthread.php?tid=130194&extra=page%3D1
2·  大枪打乱敌方阵形后,己方有一队专门持长刀的精锐武士负责冲出斩首。
3·  城内的巡查。
这些场合,刀是大量使用的。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7-20 16:12 | 显示全部楼层
从一个覆灭大名的一句话能看出来那么多? 有多少可信的依据支持这些观点呢?
个人以为想当然的成份相当多。
YeSir 发表于 2010-7-20 09:26


仅仅是探讨生产过剩为形成奢侈品提供了条件,所以基本上是本人想当然的妄想,随意的讨论。
说明下:此朝仓孝景是越前霸主,不是曾孙朝仓孝景开始衰弱的年代。虽然两人同名。但非同一人。

战国时代真正保存下来的东西有多少?铠甲为例:战国时代日本名将甲胄保存整套的无几,战国甲胄实物基本上全为后人(也是古人)仿制并收藏。真正战国时代的铠甲,有据可查的为残破品,或者大残破品。以伊达政宗大名的铠甲为例,其本人真实的那套仙台5枚胴已经酥化,并非仙台博物馆陈列那套。可见奢侈品这一项,购买昂贵,维护更贵。


有趣的是,产量过剩造就奢侈品的例子很多,有的甚至听听比较荒唐但是还是充满了供需定律。
如中国战国时代赵国人口锐减,赵国要救亡要求女人到年龄必须嫁人,寡妇守寡重罪。女人俨然成为增长人口的战略机器。甚至到了唐朝也类似遗风。
到了宋朝,汉人口膨胀,人口已经不是战略资源。理学出台,贞节,烈女大行其道。女人要从一而终,寡妇守寡成为社会楷模。道也成为别有风味的一道奢侈品。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7-20 21:05 | 显示全部楼层
貌似过剩的更多的都成为了淘汰品,或者烂街货。。。
楼主的设想,虽然能举出似是而非的很多例子,但逻辑上看,也不一定是那么回事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7-21 13:42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jianshen360.cn/

国人有什么政治智慧,不会指的是你整我我整你那些小聪明吧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7-21 13:42 | 显示全部楼层
国人有什么政治智慧,不会指的是你整我我整你那些小聪明吧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7-21 14:42 | 显示全部楼层
相比之下,战国时期的刀保存下来的就很多了。
存世传统刀,江户以前的能在20%或更多,其中绝大部分都是战国时期的。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3-6-27 00:48
  • 签到天数: 3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2010-7-21 15:0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说呢,1481年离朝仓家败亡还早了呢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7-22 11:22 | 显示全部楼层
    缺乏事实依据的空想妄想,闲暇吹水发泄一下也就得了,贴到技术论坛上来,是满足了自己,还是误导了别人?

    1481年,文明顷中,距应仁之乱仅14年,战国的序幕刚刚拉开。此时日本国内的刀剑锻造还相对严谨,大名们刚刚开始扩军,尚未到你文中所说的日本刀制造泛滥的环境,那要到战国中后期。你引申出朝仓孝景说那句话时的语境并不成立。朝仓那句话是说不可片面追求少量精兵,军队的规模扩大带来战斗力的提高更为重要。因为武士们自己的刀,不需要主君去负责装备,无论是名刀还是劣刀都要自己花钱。主君需要出钱武装的是足轻,炮灰阶层,而不是真正的武士阶级,再富有的大名都不可能给足轻装备什么名刀,廉价的长枪才是足轻的标准装备。
    至于说战国后期冶铁技术改进,以及南蛮铁输入,使得铁产量大增,因而导致刀剑产量扩大,我觉得也是片面的。请问此时日本的冶铁技术有何进步?又如何导致铁产量大增呢?南蛮铁在战国中后期刀剑中的大量应用可有实例佐证?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缺乏事实依据的论点,又有何价值可言?

    再说日本向明朝输入刀剑一事,没有任何可靠的论据就贸然否定,估计你连《永乐条约》和《宣德贸易条约》,甚至中日勘合贸易的内容都没听说过吧? 1404年至1547年,日本派出勘合贸易船队共17次,其中仅在宣德至嘉靖年间的11次勘合贸易中,就输出刀20万把,换回铜钱40万贯。这是官方记录的合法输入的数量,还不包括日本贡使们私下大量携带走私的刀剑,在中国民间牟利巨大,这在明史中均有记载,不是靠意淫出来的。

    顺便说一句,甲胄和刀剑是不同范畴的东西,很多方面不能相互类推得出结论。战国时期的刀剑大量存世,固然是因为此期的产量特别大,但也跟刀剑较易打理和保存有关,相应的刀装能流传下来的就很少,现今存世的刀装绝大部分是江户时期的。别说500年前的战国时期,就是700年前的镰仓时代,传世刀剑也是相当多的。至于产量过剩成为奢侈品,在日本战国时期刀剑上并不成立,此期名工与名刀,相对于当时基数而言,所占比例是非常低的,即使在整个日本刀历史层面上,室町中后期刀工都罕有第一线的地位,几乎两只手都能数的过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7-22 11:48 | 显示全部楼层
    据说日本由于资源缺乏,,曾经出现用纸制造的盔甲.哪位兄弟了解?说来听听,我一直不太相信.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7-26 23:07 | 显示全部楼层
    缺乏事实依据的空想妄想,闲暇吹水发泄一下也就得了,贴到技术论坛上来,是满足了自己,还是误导了别人?

    1481年,文明顷中,距应仁之乱仅14年,战国的序幕刚刚拉开。此时日本国内的刀剑锻造还相对严谨,大名们刚 ...
    YeSir 发表于 2010-7-22 11:22


    受教~~~~~~~~~~~~~~~~~~~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7-27 00:14 | 显示全部楼层
    冶炼技术提升促进日本铁产量大增,南蛮铁源源不断进口,在日文甲胄书籍描写佛胴的记录中相当常见。但是日本铁产量大增,而南蛮铁源源不断进口其实是非常矛盾的一句话。试想铁产量大增了,那日本又为什么要源源不断进口南蛮铁呢?唯一比较合理的解释就是铁产量大增,但是增加的规模跟不上已经遍地武装,到处战乱的日本内战需要了。
    既然铁产量满足不了需要,还要进口西洋铁来弥补武备更新需要,那么为什么要向明朝出口日本刀。行得通的解释是日本同时也是钱币进口国。他对钱的需求超过了对铁的需求。
    但是日本和明朝每次官方贸易就交易1万把规模以上的刀剑,这些数字还不包括民间走私等渠道。那么大明国对日本刀那么大的需求量又是做什么?绝对无法相信是为了收藏,难道是为了装备明朝军队?因为除了用20万把日本刀装备明朝军队之外又很难解释明朝为什么对日本刀有那么大量的需求量???

    不过我所言,是说在战国时代,无论他的精品刀剑绝对数量是多少,但是在当时的总数量中比例是最少的,而且还包括了战争的巨大损耗。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7-27 00:30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jyyes.cn/

    战国时代中后期的武士的经济能力到底有多少?一个100石的武士,基本要供养5到8个家臣,其中最少要有2到3个家臣负责打仗。其开支紧张程度可见一斑。

    战国中期武士成人礼平均年龄为14岁,也就是说12—16岁的武家小孩就要负责生育和战斗两大职能了。战国时代大名有名有姓的侍女年龄在13,14岁生育的不少。普通武士和13,14岁的女孩结婚生育也应该很普遍。我们很难想象13,14岁结婚生子的武士后代身体素质如何。但是供养家臣和家人就是入不敷出的开支了。娃娃兵在战场上被人斩首,女人改嫁。余下的子女让叔父辈抚养。那抚养多余子女的武士家庭,他的经济负担又是多少重。

    虽然讲经济是提外话,但是很现实的经济条件也让数量占绝对多数的低级武士去选择很现实的武器装备。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7-27 12:0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前面都说了,你有何确切的直接证据来证实“战国中后期,金属冶炼技术提高,使日本铁产量大增”这个论点?别再说什么从战争频繁刀剑制造量大增来推断铁产量也大增之类的想当然结论。战国时代开始时铁的冶炼法是怎样的,战国后期有了怎样的改进,导致铁产量有了巨大的提高?频繁的战争毫无疑问导致铁的需求量大增,但跟冶铁技术提高是两码事。

    至于南蛮铁的进口,在室町早中期已有,之后随着贸易规模的扩大而增加。但进口的南蛮铁数量,是无法跟江户时期相比的。并且大多数在肥前筑后这些具有贸易地理优势的地区被消化,少数通过四国等地区的港口流入日本内陆。进口的铁也不仅限于南蛮铁(实际上并非欧洲来的西洋铁,而是葡萄牙商人自南洋地区运来的铁锭),还有产自中国的支那铁,以及荷兰商人贩来的阿兰陀铁等等,被统一称为舶来铁。整体来看,整个室町时期使用这些舶来铁锻造刀剑的数量非常之少,完全无法跟江户时期相提并论。至于甲胄,我没什么了解,但也知道佛胴、南蛮胴这些,都是指当世具足的西化式样,而不是指材质或是产地。如你所说甲胄资料里介绍佛胴时,经常提及南蛮铁的进口,那究竟是指这种“南蛮贸易”带来了甲胄式样的变化,还是说用这些大量进口的南蛮铁来制造佛胴和刀剑? 这两者之间的区别显然是巨大的。

    再说到中日勘合贸易。日本向中国输出刀剑的渠道主要是三类,一是随使臣向明朝廷朝贡的“献上方物”,从永乐开始的100把,到宣德时就每次都有202把,这些都是比较精制的刀剑,用于皇家收藏、赏赐及御林军执用。二是走私,这从明朝初年到清朝,就从来没停止过。三就是勘合贸易。日本向正式合法的大量出口刀剑,开始于1404年,这是明朝永乐二年,日本的室町初期应永时代,南北朝战乱刚刚结束,长期以来为应付内战的刀剑制造一下子变得产能过剩,对明朝的贸易则是一个合适的出口。最初卖往明朝的长刀,在日本约是800文到1贯的价格,到中国后被根据朝贡赏赐体系的惯例以每把5贯收购。虽然初期与明朝的贸易条约规定每10年1贡,船不超过3艘,人数不超过300,刀剑不超过3000,但这样的规模显然满足不了日本方面的需求,所以之后的贸易中,数量的限制并未得到严格的贯彻执行,并且刀剑作为勘合贸易中“日本国王附搭品”和“使臣自进物”的主要部分,数量远远不止3000。根据记载,第一、二次勘合船所带剑刀还不过3000把,第三次就飚升到9960把,第四次30000把,第五次7000余把,第六次竟达到37000余把!第七、第八次各为7000把,第十次是24152把。这只是所谓“日本国王附搭品”的数量,其中并不包括使臣“自进物”的数字。如加上“自进物”,仅宣德到嘉靖年间这11次勘合船队输入到明朝的刀剑,就应该不少于20万把。基于对高利润和中国铜钱的渴求,到几十年后的室町中期,备前长船地区的刀工集团已经具有相当大的规模与可怕的制造力,流水线式的作业方式能在短时期内制造大量较粗糙的刀剑。几十上百口长刀一捆的贩售与运输方式,“数打物”的称呼由此得来,这些数打物,绝大部分是作为勘合贸易的商品卖往了中国明朝,当然随着刀剑进口的数量增加以及随之品质的急剧下降,明朝的收购价也降为2贯一把,但仍为商人们赚取了更高的利润。此时日本国内的战乱才露苗头,无论数量与规模都无法跟战国后期相提并论,所以造出的这些大量刀剑,除了应付国内的战争外,出口也是绰绰有余。一直到室町幕府权威不再,国内各地战乱频繁,中日勘合贸易逐渐弱化乃至停顿,以备前长船和后来的美浓地区为首的庞大刀剑产能,才被逐渐被应用于日本国内的战争,直到战国末期的天正19年即1591年,吉井川洪水冲毁了整个长船地区,令长船的制刀业遭到毁灭性打击。而最后一次勘合贸易船队,则是在1547年,武田信玄刚刚开始他的霸业,织田信长也不过刚刚13岁而已。

    顺便再提两句日本刀工的制造能力。和平年代的江户中期,名工津田助广,在40年的锻刀生涯中能确认的出品数量就有1千6、7百口,平均一年40余口。在二战时期,靖国神社锻刀所,以靖国刀这样的严格品质,几位主要刀工的出品数量是每年100-200口以上。而室町中后期,备前长船地区仅“祐定”就有百人以上,以数打物的制造品质而言,每10年2万把的出口数量,每年才2000把,仅长船祐定们就能轻松做完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