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536|回复: 9

拙作《现代剑道初级教程》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7-26 23: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各俱乐部、道馆及剑友:

由于诸多原因,拙作《现代剑道初级教程》此时才修改编排完成。对此,本人深表谦意,并向之前给与本书关心和提出建议的各位剑友表示感谢。本书将于九月底出版。现奉上该书的简介、目录和其中的一些片段,以俾知其概况和框架,抑与相析指正。

现拟在出版之前,先将付印一部分,作为俱乐部、道馆内部交流资料使用,(只能以俱乐部、道馆出面团购,30本起购,特殊情况请与本人联系,单独购买者可待书出版后在书店购买。)若有兴趣者请和各自的俱乐部、道馆联系,待其统一定购。

本书为16K本,32.25印张,字数为416千字,图量300余幅,定购价56元/本。

诚期不吝赐教,并共拓大陆剑道市场之中兴及中日邦交之长存。

进入新书图片页



谨致敬礼



作者:白长明

浙江金华立岩剑道馆
电话:0579-2310953
手机:013064647924
E-mail:blb16611@126.com

[ 本帖最后由 bcm 于 2005-7-27 20:16 编辑 ]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7-26 23:08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jyyes.cn/

内 容 简 介

现代剑道初级教程,全面地介绍了当代剑道技术的最新格局和发展趋势;着力描述了它的丰富的文化渊源及其建立在全新概念之上的训练方法。全书力求实用,不但破析了剑道的百余种应用技法,汇集了各种基本组合型的实战技巧及试合范式,而且还以攻防系统之演绎过程,展现了相互作用下的剑道战术之对弈理念。


本书内容广泛、结构谨严、逻辑清晰。其中贯以的文化人类学范畴的实证思维方式和中华道德哲学精神,对于那些迫切需要掌握这一领域之初步的有志之士,必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7-26 23:08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17808.cn/

目 录



序 言 …………………………………………………………………


第一章 剑道概述


一、剑道与文化的新对话


二、剑道的历史


三、学习剑道的作用


四、学习剑道的方法


第二章 剑道的技术基础


一、道场


二、剑道服


三、剑道护具


四、剑道用剑


五、剑道礼节


六、段位设置及升级


七、剑道专用日语


第三章 剑道的道德基础


一、反思的道德


二、作为道德的剑道精神


三、进化的剑道道德


四、剑道道德的体系


第四章 剑道的基本技术


一、基本技术的概念


二、基本技术的学习方法


三、基本技术的分类系统


四、基本姿势


五、基本步法


六、基本身体移动法


七、基本技法


八、声势


第五章 基本技术原理


一、距离


二、时间


三、速度


四、正确


五、放松


六、平衡


七、精简


八、姿势


九、节奏


十、呼吸


十一、着眼


十二、气


十三、胆


十四、力


十五、诈


第六章 应用技术准备


一、身体移动练习


二、挥剑练习


三、击打练习


四、攻击单式练习


五、防守单式练习


六、基本型练习


第七章 连续击法


一、二段连续击


二、三段连续击


第八章 试合


一、一本试合


二、二本试合


三、三本试合


四、打入试合


五、自由一本试合


六、乱取


七、比赛试合


第九章 剑道战术原理


一、场


二、表与里


三、先机


四、先占


五、三先


六、出端击


七、攻


八、防


九、心


十、上段攻防


第十章 训练基础


一、准备活动


二、整理活动


三、辅助练习


四、基本功训练


第十一章 剑道初级训练纲要


附录



一、台北市剑道初段考级审查
二、澳门剑道初段考级审查
三、剑道的比赛规则简介
四、剑道比赛裁判规范简介
五、日本剑道联盟剑道比赛规则、细则
六、中日文名词术语对照
七、主要参考书目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7-26 23:09 | 显示全部楼层
前 言

剑道运动在中国内地的引入,迄今仅几年的时间,尽管还远不够广泛,但却已引起了不少人士的浓厚兴趣。只是由于当前关于该项运动的读物尚非常匮乏,因而一些爱好者不知从何着手,以入正宗,开展学习。为此,我根据已搜集到的资料,参照港、台、日本和国内已出版的此类书籍及网络传媒,考证剔删,写成《现代剑道初级教程》一书。虽然难免有疏漏和讹误之处,但总不失可为初学者铺设了一道入门的台阶,裨以学习。

本书写作过程历经一年,其文献资料的觅寻和整理颇费周折,而对它的文化现象的探索,则更是繁浩艰涩。若仅局限以武技,准确和方法而已,但剑道又不同于其他的体育项目,贯于其中以其精神生命形态而存在着的文化理念和涉及的历史,既需谨严的考据,又须从哲学人类学的范畴来加以考察。然而,如果不仅仅从健身来考虑这一运动形式的意义,在它的神秘的面纱下展示的社会内容,那将会是一个更加丰富的世界。

自春秋始,中国即以“文史合一”和“文武一道”为传统,著书而无史则黯,阐武而无文,则只能算技。而自“格致”兴起,则凡理性之物,又无一不是皆以“科学”为准,以正思想之褊狭和文化之傲慢。因此,现时若仍再只是以国外武技为引入,实属有贻笑大方之嫌事。但是,有如出乎意料,剑道从反馈的原理,将其归属于“相互作用”①(指在边界条件下,整体系统内部各子系统及系统与外部环境输入的熵之间,由反馈环耦合而成的非线性过程。这一过程,在边界内,以与稳定平衡点的接近程度而划分成线性区间和非线性区间,由此形成了决定论和非决定论适用的两个不同相空间区域。——作者注),并将之投入于人文科学的耦合之中。因而,剑道就已是远远超出一种武术概念所能概括的事实了。据此,这种伦理色彩所带来的隐含的精神,遍及于该国的其他社会领域,也就并不是令人奇怪的了。无疑,中国的思想对于剑道的形成始终是一个启迪的源泉。然而现在,当我们被它的看似完全不同于习惯的思维所惊呆时,它同时又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功能——帮助我们去反省我们自己的传统。而从现代意义上讲,在一个稳定的整体中“当一些系统衰弱时,另一些系统自发地进化,变得更加连贯”。这些不单单只是以互相矛盾为形式的共处,从一种简单的武术上阐发出来的观念,已足以让我们刮目相看。

在哲学人类学看来,“历史创造的全部文化精神以不同于遗传的形式保留下来,这种保存形式称为传统。因此,人也是传统的存在。每一个人都镶嵌于某种传统之中,但这并没有窒息人的创造力,而只是使创造力染上了特定的社会历史的色彩。②(参阅《哲学人类学》之“译者的话”,第4至第5页。——作者注)当我们观察到一个由历史上原本属于“闭关锁国”,而进入近代以后又以“兼收并蓄”闻名于世的民族,将它的传统的标记——剑道,推向世界之时,这种“向世界开放”的进程,体现的人自身的自由创造性,又必然会反过来给我们以各种哲学上的启迪。基于此,在写作时,作者选择了以将剑道放在一个完整的文化范围内加以认定为基点,其意也即力图求得能在一个更广阔的视野中来阐释这一主题。

本书内容,以剑道的文化内涵和基础原理为契入,介绍了攻击技的12种基本技法、防守技的25种基本技法及50余种基本型练习。其中为格斗训练着专门撰写的大量二、三段连续击和一本至比赛的试合“型”,可给习练者提供体验实战技巧的真切模拟过程。书中对各种技法和型,除剖析了其动作的过程和练习要领以外,还附有相应的图解和技术说明。若能按图索骥,依法循序练习,当能掌握初步的技能,实现入门之愿望。为使学习建立在正确的理念之上,本书所阐述的技术、战术原理,不但忠实地汇集了剑道的传统理论,还秉承实证的方式,以比较分析汲取了中外各种技击原理之成果,以资欲进一步攀登高段位剑士之学习。

《现代剑道初级教程》对所使用的技术用语和技术名称的定义,在不失其概念原意的前提下,尽量顾及了我国武术传统的习惯,多方参照,力求贴切。应该说明的是剑道以二动练习“型”为技术的基本单位,这样,虽然能保障技法的实用性和攻防一体的基本原则,但在初学者,以此为始,却不易把握技法的基本构架和严整体系。因此,这里按中国固有的传统学习方式,采用了“先分后合”的模式。我认为这样的学习程序,基础扎实,又符合国情,并可免去大量不必要的基本功训练过程,还是比较合适的。书中对各种基本技法,在阐述时还均从表里、上下四个方位和剑身斫斩相撞时的直斜形态,给出了变化技定义。这是出于剑道看似不过二、三下,大形若拙,而内则谨严精微的特点,作出的演绎归属。想必这种对于手腕和足法的解析,可便于读者对技术的理解和记忆。

鉴于目前社会剑道尚还属于一种贵族化的体育运动,且对其伦理、文化和技术的内涵的领悟又需要有相当的知识根基,因而,本书行文力求通俗、科学和系统,并辅以一些基础力学的分析和系统原理的常识性描述,俾能作为广大初学者的读本,抑也可在当前教材缺少的情况下,权充为开设场馆和园区教学的参考。若此书的出版能对大陆剑道运动的开展有所作用,则自当不胜欣慰。

撰写此书之过程,吾愈益体验,此,非技也。倘若论技,以中华其博大精深之武术,好生挖掘之,也当足矣。然此当今之世,诚信弥贵,无奈吾等皆一介凡人,而以“悟空”则又是佛的境界。故以凡人而处世,或独善其身,或兼济天下,皆难矣。是以,以练技而求技无需剑道;学也,盖取其文化为用,立身济世矣。苟若非如此,则断无以学此道之要。

诚“此技也,吾未学之,然知其大势”。囿于水平有限,能力则有未逮,因此对技术的理解势必多欠确切,加之资料难觅,管窥所见,纰缪之处定然在所难免。恳望有关专家、学者和读者能批评赐正。

本书写作和出版过程,艰难如堵,命运多舛。在最困难之际,承蒙王锡槐先生的关心及王守民、曹洪友、范筑平先生的鼎力帮助;白鲁冰先生又精心制绘了插图。在此,谨深表感激之情。念在困难之中,曾给予过支持和帮助的人士尚有诸多,恕余君不再一一专致,当另致谢。

拙书之主要理念,来自于汤野正宪、冈村忠典和香田郡秀三位日本剑道界新老学者的启迪。在此,也请他们能接受我真诚的敬意和感谢,并祝愿两国人民的和平长存。





作 者
2005年6月25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7-26 23:1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章  剑道概述

一、剑道与文化的新对话

剑道是什么?它所追求的又是什么?对于许多人来说,她不啻犹如一座被云雾宠罩着的嵬峨秀丽的雪峰王国,既神秘,又神往而难予进入。

剑道,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在世界范围内发展起来的一项格斗竞技运动。在东西方文化,以前所未有的浪潮交汇融合的今天,这项起源于古代日本的体育项目,藉其禅、儒思想的深遂底蕴,正更日益为当今西方社会所接纳。

成为强者的欲望,原本是人的一种社会本性。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代现实生活里,如何学会迎接各种挑战,成为生存斗争中的强者,已是摆在每一个人面前的全新课题。作为一项对抗性的体育运动,剑道正是以其所展示的王者风范和高雅气质,满足了人们的这一需求。而通过该项运动,可以使人的精神得到相应调整的良好效果,则更是将它推至为现代生活中的一项积极的心理整合方式。

在日本,从更深的层面上,人们视剑道为一种无涯的艺术,它的每一个动作,都充满着美。他们认为,这一外在刚毅、古朴,而内在柔静、谦和的运动,既可以强健体魄,又可以培养坚忍、诚实的健全人格。现今,在该国,剑道运动的普及,仅次于柔道,而在上流社会和白领阶层中,它已成了一种标志社会地位和文化素养的主流时尚。

多数初次观看剑道练习的人,常常会被它的文化内涵反映出的哲学精神所折服。其产生的反响不仅远远超出剑术的本来意义,而且还影响到自身原有文化的形象。当见到学员身穿剑道服,着戴盔甲,手执竹剑,吼声连连,震耳欲聋,相互狠劈的情景,许多人几乎会无不为之变色。然而,及至练习完毕,全体学员秩序井然,神色谦恭地互相致礼,并与老师互行谢礼时,他们往往又会感受到一种心灵的震撼。学员们显示的注重礼仪的风度,与练习中的凶猛、粗犷,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也许,剑道的魅力就在于此吧。

但是,比之于在此种艺术魅力形式上的矛盾所饱含的思想概念,剑道给我们揭示的启迪或许将更为典范。通常在外人看来,剑道在日本国民中展示的行为模式,是在传统意义上的体育观念中难予促模的,它之所具有的文化内容令人陶醉而又似乎非伊所及。以往,某些学者总是潜意识地把体育描绘成是强健体魄,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形体上的力量的竞争,将其归咎为出色地从其周围世界中孤立出来,按照自身的规律而发展的一个游离的伊甸园。然而,这些年来许多国家间的大型比赛,尤其是体现一种不同民族总体素质之间较量的足球的痛苦而令人难堪的现状,却使得不少人发现,体育并非仅只是由其自身的内部逻辑和绿茵场所推动的事物,在很大程度上,其形式,是由来自于运动场外的经济、文化和政治力量所决定。体育这项诱人的桂冠,并不是一个“独立变量”,它是镶嵌在社会之中的一个开放系统,由非常稠密的反馈环与社会连接起来。它受到其外部环境的有力影响,而且一般说来,它的发展是因为文化接受了它的统治。

把剑道在日本的历史性延续,不论是在真刀真剑的战乱年代,还是在经历了质的飞跃之后的竹剑时代的演进,放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加以考查,可以看出,今天它向人们显示的是一种在更高的基础之上建立的竟技与文化的新的联盟,形成了一种新的体育观。当它们完美一致地,有别于其他任何体育项目而与时代结合成一体,并赋予其民族文化的生命内涵时,就表现出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强大生命力。面对这种体育与文化的耦合,可以说,剑道提供了一种崭新的秩序,我们面对体育的看法也正在经历着一个根本性的转变,一种新的体育与文化的对话正在悄然兴起。也许这将是一场远超出胜负羁束或健身的新的“革命”。

以历史学来观察,这种“对话”的最终定型,几乎历经了日本民族成长的全个过程。

从作为武士倾毕生之力修习的剑道,到现代的体育剑道,其成长历程,当然充满了曲折,甚至痛苦和反省的探索之路。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剑道在武技和健身两个方面,交替地发展着。在落后的封建文化形态中,剑道着重于武技的发展;而在文化高度发达的民主社会中,剑道着重于发展其体育的一面。和一切产生于战斗中的体育竞技项目一样,随着文明的进化,现在,剑道已从一种战斗的技术,演变成了以公共体育为宗旨的现代教育的剑道。

在日本国,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剑道即被编入学校体育教学的教材,现代剑道自此开始。从小学四年级至大学二年级,在柔道被列为必修正课的同时,剑道也被规定为必须选修的副课之一。学校的剑道不但继承了民族的传统文化,而且还大力汲取了现代社会的文明成果。剑道教学十分重视完善人格的培养,力图通过剑道精神的磨砺,树立追求公正、平等、克己、诚实和宽容的人生观念,促成国民共同建设一个崭新繁荣的文明新社会。在教育剑道的推进下,一九五四年“全日本剑道联盟”成立。翌年剑道第一次作为正式项目,列入国民体育大会。至今,体育剑道以其充满生机的活力,已走过了五十个春秋。

现今,剑道在日本已深为广大民众所喜爱,已有50万人获得等级段位。那里每年都要举行多项全国性的比赛,学校和警察及地方性的比赛更是名目繁多。在海外,剑道的发展已非常广泛,尤其在韩国、东南亚、港台地区和欧洲的德国、法国及巴西,剑道技术已具相当高的水平。一九七O年,在东京举行了第一届世界锦标赛,并成立了国际剑道联盟,目前已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加入了该组织,拥有注册会员近700余万人。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都把剑道看成是一项体育运动,尤其在欧洲,剑道不但得到了广泛的欢迎,并且还在风格上出现了欧洲化的发展流派。

一九七六年,全日本剑道联盟总结了二战后剑道发展的实践,进一步明确地界定了剑道概念,将剑道定义为:“剑道,就是凭借修练的理法,来形成人格①(人格,拉丁词源Persona,有“人”、“人性”、“性格”的涵义。常见的义项有伦理学、心理学和法律,三个范畴。在伦理学中,它的普遍性大于个性,高于个性。在人之存在的实体价值意义中,作为道德的权利、义务的主体,每一个人都有人格和个性,但各人人格相同,而个性存在差异。)之道。”该联盟指出:“修练剑道者,应凭借正确而认真的学习来磨练身心,养成旺盛的精力,尊重礼节,重视信义;诚心诚意以自己的修养,来爱国家、爱社会,广泛对人类的和平与繁荣有所贡献,进而对人们所生存的社会和环境,给予良好的影响,并努力谋求全人类的发展。”

在这样迅速发展的形势中,全日本剑道联盟除了担负国内的组织工作,近期更是致力于把剑道传播到全世界。其努力实现的最高目标,即是把剑道推向奥运会,使之成为继柔道之后进军奥运会的正式项目。

由战场而步入奥运会的赛场,剑道与文化的新对话,随着历史的“育径”②(“育径”一词,可参见《突变论:思想和应用》勒内托姆著,第一章“形态发生的动力学理论”。“育径”(chreod))正在走向神圣的殿堂。在这里东西方文化的对垒,正在彼此的交融中消失,人本主义的旗帜将在这一源自封建领主的领域中,彻底代替标志人身附庸的传统等级关系,而成为一种锻炼独立人格的课堂。对于我们之中的多数人来说,这虽然还比较陌生,但骤然降至并意味着一种新的极富成果的生存模式,正在促使我们重新发现自我,并投入社会,去寻找自身。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7-26 23:1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章  剑道的道德基础
①(这一章的前二节可能有些晦涩难懂,如若一次难于理解,可跳过去,慢慢回头再读。但就内容而言,它是组成剑道的必备章节,其份量本也应占到全书的一半。)

一、  反思的道德

作为人性之灵魂的道德,既是历史的产物,又在哲学上反映为人类对自身的反省,由此而确立的人类生存的价值精神,构成了一个民族之文化存在的根基。

    这一源自理性和自然的古老命题,在西方观念中,被归之为“绝对精神”的探索过程,它就如古希腊德尔斐的阿波罗神谕所说的“认识你自己吧!”发端于同一归宿。而在东方哲学看来,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也随之认识了人自己,因而,道德在这里,又客观地表现为一种外化的时代的实体精神。②(参见黑格尔《历史哲学》第一部“东方世界”之第一篇“中国”和“绪论”中的“区分”章节。)

    随着自然的进化,“物竞天争”的自然法则,反映到人的生存利益的分配过程,就形成了规则。为了不在互相的争斗中毁灭,规则提供了它的成员们以充分的自由和发展的空间,人们在遵守规则中免去了“干扰”,在各种关系的协调中,相互和谐共处并获得最大的权益;同时,协调的整体,又使得社会资源的分配效率趋向于极大值。基于对这种秩序的尊重和畏惧,就产生出了最初的原始道德的精神。借助于上苍支配人类的神秘力量,在原始宗教里,人们往往由衷地将这种规则,寄附于对一种来自神灵之权威的感情的膜拜。虽然它的反映总是滞后的,而且人和神的最后的分离,又历经了漫长的岁月,但是,一个民族对此的最终选择,既体现出了她的与物质社会发展相应的文明,又本质地展现出了该民族之理性精神的轨迹。

    当我们所处的社会,正屹立在由各种历史的积淀和世界的最新文化支撑起的平台上,面临着一场重大的历史性变革时,我们每个人,或许都能感受到那种浪潮对传统道德的强烈冲击。出现在当前的各种道德现象,直面着人们的追寻和心灵的困惑,与此相应,在时代天平的两端,也出现了剧烈的震颤和徘徊。一边是面对着诸多对于自然、财富、政治和权利等资源的分享所形成的全新的碰撞,人们在呼唤着一种新的理性;而在天平的另一端,稀缺的“信用”,正在向经历过长期折腾,以理想主义、频繁的政治运动和大一统的资源分配方式建立起来的道

德的金字塔,发起全面的冲击,其势如暴风骤雨,原有的敦厚、善良、温驯和本分的传统道德,在迷惘中痛苦地挣扎,企求重新能寻找到一块安定的绿色的天地。   

在初级阶段的现实回复到人们生活着的世界,当那些概括性的形象思维和感情式探索,让位于理性的思维之后,这种探寻,总算有了终结。人们开始从以往一度被抛弃的诸多结论中,又寻找到了道德的自然的本性。当然,对这种由“否定之否定”和历史的遗迹交织而成的时空的选择,会充满着痛苦和艰难的抉择。

    在行为学看来,在由众多“社会人”构成的社会中,人们做任何一件事情,不论其动机如何纷杂,无不都是遵循着不同的文化精神,并以其背后的伦理构建起的理念支配着行为的全部方式。无可置疑,在文明社会中,从总体而言,每一种行为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然而,与这种差异相比,更为重要的是,在宏观上,各种道德现象通行的实际水准,又会以正、负反馈的形式反作用于社会的一切领域。因此,产生于自我净化的民众行为道德的自组织过程,在开放状态下,就既是一个天然的自发进程,又是受到外部环境主导、影响和约束的人工可控耦合。只是在它的调节失效时,基于非线性过程,道德又会进入“自催化环”,从而偏离原有的稳定吸引中心,而走向无序和混沌。就像历史上发生过的许多重大变革一样,常常也都会伴生有此类传统道德的从新组合过程。困难的是,此中人们不光要接受成果,继而引发出来的种种始料不及的“异化”,也会逼使人们在现实的生活中遵循新的路径。然而,即使如此,在它的悲剧式的潜道德意识与行为相悖的分离形态之中,也往往又会预示着一场新的残酷的选择和新道德的壮丽的日出。

    为此,我们没有理由要去苛求现存的道德,如同兰德曼在一九一三年就早已平静地指出过的:“并非所有的自我塑造,都是由于人对自己具有意识的或潜意识而发生。他常常为外界所驱使,而不是自我决定。甚至当他自认为他知道自己的行为动机时,他的行为实际上也常常是来自于另一些完全不同的刺激。”进而,他又在谈到这一偶然的非决定论结局的原委中告知我们:“在中世纪焚烧异教徒的行为,曾被设想成是对他们的灵魂的善良的关切,但是,难道其中就没有贪婪和虐待狂的因果吗?——一个思想的每一次实现,都包含着在原始的思想中还没有明确规定的进一步的成分(上帝创造了黎明,他吃惊地发现黎明竟然是如此美丽)。像实际存在的事物一样,这种成分依附于发展的规律,在时间的进程中,它必定具有新的意义;同时,它最后实际上可能代表着原初的概念和事实的正确的对立面。”①(《哲学人类学》未夏埃尔·兰德曼著,上海译文出生社1988年12月第一版第8页。)这一大段精彩至极的描述,可以让我们回忆起“文革”和许多政治运动的经历。如今的基于经济变革的道德现象的发生,也显然大体上不会跳出这种规律设定的区间。

    不仅如此,饶有趣味的还在于,和商品与人类的关系类似,在宏观条件下,社会道德也以交换为存在的前提。如同服从供需过程一样,对它的解析最终也遵循“蛛网定律”,只不过它是以更为严谨的连续函数的“旋涡”来完成这一不可逆过程。

    值得庆幸的是,当时间之矢将我们从共同创造的集体财富中分得一份财产的分配方式,转换成契约式的领取报酬的权利时,上述演变,无疑揭开了中国历史的划时代的一页。不过,这种过渡所产生出来的现实道德承继,却又呈现为另一种复杂的模型。前一种分配方式的实现,植根于一种假设的前提充要条件:准确无误的计划分配+公正的单位权利运用+本体行为努力付出的有效反映。出于系统趋向于沿能量消耗最小,而“势函数”获得最大的“能级”路径运动的普遍规律,人们的本能,总是愿以最小的代价去取得利益的最大化价值。由是,在前一种方式中,除了国家的认定和单位“领导”主持下的兑现这二种准法定形态,形形色色、各显神通的努力,就形成了实现财富的首要途径。可以想象,如果假设的充分且必要条件一旦失灵,或“能力”有限,在公平被削弱时,人们追求物质的努力将会是如何一副图景。可想而知,其所带来的行为信息的传递和交换,加于人们的观念上的“通信”所给予社会道德的形成过程,又会具有何等的决定性的影响力。

    遗憾的是,这种规则的失灵形式,现已因计划社会的蜕变和脱胎的发育过程,而不可遏止地传承并扩至“法人”社会。在原生态和次原生态市场经济中,“潜规则”找到了她孳生发育的最佳湿地。前述分配的畸变方式,正以其无处不在的能力,夹带着相当的当量,从“潘多拉盒”里争先恐后地跑出来,并以“寻租”以及极端功利主义的自私,肆行于现实的商业文明社会。藉助于经济中的“乘数效应”和投入产出规律,这种模式的自复制过程,在我们的体制中创造出了如同细胞分裂般的速度和浸润模式。不言而喻,这其中,法制①(“法制”和“法治”不一样。其中一个是国家行为和社会秩序的制度化、法律化,包括立法、司法、守法和监督四个方面。一个是指相对于“人治”而言,依法治理国家,以民主制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社会构成形式。因而有法治社会和非法治社会的区分。就如同在一人为治的君主政体下,奴隶社会的汉膜拉比法典和秦始皇时的立法社会的存在,并不是法治社会一样的道理。——作者注)的不健全和道德教育的长期滞后及廉政建设的艰难,无疑给它的横行开创出了具有极小投资风险的领地。其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一小部分人在极短的时间里“创造”出了极大的财富,并敛取和积聚了大量权势。固然,为建立现代化市场经济所必不可少的中产阶级和有产阶级是形成了,并且其过程所耗费的时间之短,也超越了有史以来的任何一个西方社会。但是作为对价,在另一头所集聚的却是大量的从国有企业中走出来,自谋生计的雇佣工人和失业群以及拥有上亿农民的进城产业大军。万物的相通,在这里表现得竟然如此神秘,和宇宙大爆炸的过程差不多的是,市场社会的形成也符合这一规律。就像宇宙中的“黑洞”吸收物质和光线的现象一样,不成熟市场形态中的“黑洞”,也会吸收精神和物质,市场的运行在这些硕大无比的质量附近,也会发生弯曲和变形。犹如在浩瀚、美丽的星际云旋涡中点缀着若干高密度的同样壮观的星云集群,巨大的场效应产生出了自己的局域性的不可抗拒的规则。可这并非是我们特有的现象。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后凯恩斯主义的创始人塞谬尔森,在谈到原始资本主义社会创立之初的社会形态时,曾一针见血地断言:市场最初总是由一些雄心勃勃的具有海盗式的脾气和“群众关系管代娘”的态度的人,以冒着不怕风险的巨大创造精神建立起来的。固然这在道德上可卑和令人恶心,但正是他们一手奠定了先进的资本主义的第一块基石,并以远远超过以往一百年的速度,使人类完成了一场生产方式的伟大革命。②参见(《经济学》塞谬尔森著(下)第161页和《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著。——作者注)。正因为如此,“二难”的经济运行机制所蕴育着的道德心态,也必然是矛盾的、对立的、排斥的,而其对于善恶正邪的认定,又必然显现为多元的,非对立的友好的共处状态。

    这是一次真正的触及人们灵魂的大渐变。在道德的痛苦之后,它带给人们以一种深深的内省和启迪。本来规则的意义,是为了保障讲规则的人可以得到比不讲规则的人更多的收益,作为对违规的惩罚,他们应该承受利益的流失。从普遍性来说,社会中的制度,旨在使人们从长远看来,其道德性的行为能比不道德的行为获得更大利益。然而,社会实践从来不可能在理想控制状态下发生。更何况我们的蓝图并没有清晰的理论,而是摸着石头过河,始终在走一步看一步地前进。这样,在一种基础制度的全面转型期,当旧的和谐遭到了破坏,而新秩序大厦又仅是一片未竣工的工地时,就有可能会出现不道德的行为既受不到先前旧制度的惩罚,又受不到新制度的有效制裁的“非规则时期”。如此,在较为普遍的层面上,不道德的行为,如同在旧时的“天桥”,就会有可能比道德行为能产生更大的收益。如果这种状态是短时的,人们会因为正直善良的文化惯性和希望,自觉地予以抵制;但如果这种不道德现象能够获得更大收益的现状,持续不减,甚至是十年、二十年,迫于生计,人们就会逐渐改变自己的道德态度,而以各自不等的屈从投向世俗。及至道德自组织过程的“负熵危机”导致“制度”紊乱时,可怕的道德危机便会必然地应运而生。当然,谁也不至于笨到要去指责自已的国民;但也并不难发现这一问题的主要症结;况且,这也更不是任何社会过渡形态都要必然地发生的、惟一的、排它的、无可选择的因果律。我们知道,道德虽然是一种非功利主义的人性,却正如我们在前面已分析过的,它却有着深刻的功利分配的渊源。假定社会不具备这个“规则”的前提,当其中可能发生的收益风险,低迷于不道德行为带来的期望代价风险时,那么不道德的行为就会自然而然地泛滥成风气。反之,只有当人们在讲道德时,能比不讲道德时获得更大的期望收益时,道德才会成为人们追逐的目的行为。①(这一思想的表述可详见《读书》第57页,2000年第7期姚德年《信用危机与道德的功利性》和塞谬尔森著《经济学》(中)第356页 “几句关于福利经济学的话”。)众所周知,当前,在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现代物质文明,正在经受着有史以来的最为广泛、强烈的撞击;当代多元价值社会面临的价值混乱的危机,也正使得每个人自觉或不自觉地都在思考着生活的新的规范模式。

但是,必需要指出的是,不道德行为的社会本质属性,显然是具有很大的社会危害性的瘟疫,因而必为社会发展的主流所唾弃。不可抗拒的到是,原始市场经济社会初期带来的浮躁,必然难以避免地会形成带有结构性和体制性缺陷的道德现实,这也许是与对不可逾越阶段的补课相对应的一种道德进步的必要成本。遗憾的是,作为实践,个人只能达到他们的有限可控范围。因而,国民们如何在奔波于谋生的同时,既主动融于现代文明,又能正视现实,追寻道德的发展主流,传承民族的优秀伦理,正确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建立一个和谐社会养成具有现代人格的人的意义,就显而已是远远超出了个人修养的范围,而成了一件民族生存模式的大事。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7-27 00:45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sisong.net.cn/

期待看到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7-27 01:5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使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7-27 20:11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rzdsb.cn/

在下也……
............................by David Z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1-17 13:57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djqz.cn/

在哪儿有得卖,我找了很久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