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宛金 于 2013-12-9 22:56 编辑
续003
这是03年写的一篇游记,也算是旅游随笔,文字幼稚而情感真诚,倘无兴趣,可以无视。
《道川初录》
八百里伏牛山,山清水秀,峯峦叠嶂。单单截取内乡的一段,于那峯回路转之中,聚集若干人家。名曰“道川”。
道川,非镇,却比镇小;非村,又比村大。乃介于两者之间,当地人称之为“片儿”。
二零零二年暑假,我和大头等一行四人相约去内乡道川游玩,入住兄弟尹磊家中。
从内乡车站乘车,经赵店、过赤眉,一路颠簸,行至下关,已时值中午,司机师傅停车滞留两个多小时,吃饭休息,然后一路狂奔终于下午三点钟左右抵达道川终点站。
道川车站实际上不能称之为“车站”,只是一个农家小院和两间半旧的瓦房而已,简单而简朴,司机师傅将要在那里休息一晚,第二天早上四点钟是头班车,返回县里总站。
我们就在这里下了车。这里是山脚,并未深入伏牛山腹地,故而平地较多,人家虽然较之山里要多,却依旧稀稀拉拉。
在“车站”旁边,有一个学校。名曰“符庄小学”,估计尹磊儿时定在此处求学。我们因为好奇,就顺便参观了一下。学校的建筑很古老,也有些陈旧,远没有平原地带的学校那么大气与豪华。却又不失严谨。墙上的校训是用不太规范的美术字书写而成的。黑板报上的粉笔字虽然不是很漂亮,而且偶有错字出现,却一笔一划,一丝不苟,很是工整认真。小院显得有些狭小,却十分干净整洁。“车站”的另一旁是一个小型的百货商店。规模不大,却种类繁多货品庞杂。衣、食、住、行、玩具、农具等样样齐全。货品虽多,却井然有序。真可以说是“金博大”或“思达”在偏僻山村的一个缩影。
家家门前都有一个棚子,里面放着木棍,长短相同,横竖排列,错落有致,后来乡人告诉我们说,那是香菇棚。我们还见到几个用几根粗大木桩堆成的简易栅栏,里面养着猪,我们便很是诧异,为什么猪是养在院子外的。后来乡人告诉我们说,养在院子里是为了防贼,可是这里是没有贼的,所以养在哪里都是一样的,白天黑夜也没有人碰,如果是丢了的话,都是自己唝开栅栏跑丢的。哦,原来这便是山村的民风!
我们叩开一户人家问路。门开了,出来一位年迈的老翁。
“大爷,请问,尹磊家住在哪儿?”
“尹磊?呵呵,我们这个片儿啊,可没有姓尹的。”
这时,我突然想起他的原名,于是再问。“对了,我们说的是秦栋家。”
“哎呀,你们说的是老秦家呀!知道,知道。我们这儿就他一家姓秦。不过,远着呢,从这儿步行的话,起码要一个多钟头,山路不好走。”
“有车吗?”
“没。不过栋子他姑姑家就在这儿不远处,走,我给你们领过去。”
“不用了,太麻烦您了。”
“嗨,啥麻烦不麻烦的。我也没啥事儿。别看不远,可是不太好找啊。对了,第一回来吧?”
一路上东拉西扯,聊得很开心。大爷热情地把我们带到姑姑家,一家人又是热情非凡,好像我们真格儿的是什么贵宾似的。心里不禁涌起阵阵感动。
山里人的朴实、厚道与热情,以前也只是在书中见到过,如今可总算是亲身体会了。
秦栋家位于伏牛山腹地,周围群山环绕。这里家家都是孤立的,没有“近邻”,最近的两家也有半里之隔。出门便是山,屋前屋后都是山,林林总总,苍苍茫茫。山脚便是水。几乎家家都是位于群山环绕而成的小盆地之中。
这里因为到处都是山石,故而土地非常稀少。偶尔有的,也只是零零碎碎的小片儿,散布于山腰或山脚。大不过八分一亩,小的仅仅几平米见方。有的因为小,犁耕不便,于是就有了“犁不回头”之说。
物以稀为贵。这里的人视土地为黄金。倒不是因为它能给人们带来多少经济效益,而是因为少,而是因为千百年来传统的中国农民心中那种对土地的热爱和重视的感情没有变。在他们眼中,土地是农民的根,是农民的生存之本。离开了入地,农民便不再是农民,变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便会觉得失去了依靠、失去了重心。农民不能没有土地,就好像我们不能没有信念、希望和寄托一样。于是,农民热爱土地,就和我们热爱自己的母亲一样天经地义。虽然这里的人们早已不再仅仅依靠土地生存,但对土地的感情却不会改变。
山里人在自家的土地上种菜种粮,虽然收获不多,却对土地倍加珍惜。他们舍不得让土地有半点的流失,那种珍惜绝不亚于城里人对花盆里的土壤的珍稀。他们不用化肥,各家都有自然绿肥,土壤便不会板结。不用农药,再加上山水的灵气,种出来的粮食和蔬菜便是真正自然没有污染的“绿色食品”,绝对的美味。
有的土地是自然的,而有的却是人工的。人们把石地铲平,然后从远处把土运来,在地上厚厚的铺上一层,当作耕地。像这样凝聚了人们巨大心血的土地,又有什么理由不去珍惜呢?
这里的房子多用石料,不但坚固而且古朴美观。最重要的是冬暖夏凉。砖瓦之类比较少见。交通不便,山外的东西往里边运不容易,所以砖瓦便更加显得弥足珍贵。站在山顶往下看,只要是看见用砖瓦盖的楼房,就必定是较富裕的人家了。
提起“山旮旯”和“深山老林”,一般人都会想到贫穷落后。那只是过去的传统旧观念。现在,山里人贫穷的日子早已一去不复返了。甚至比很多平原地区的人们还要富裕。
曾几何时,绕着那九曲十八盘的山岭上,公路修通了,高压线塔矗起来了,电视、电话也走进了深山老林的寻常百姓家。那幽闭的大山隅山外的世界一下子接近并相通了。山里人望着城里到处车稠人密、拥拥挤挤、吵吵闹闹的情景,终于明白了城里人为啥纷纷都跑到山里去寻觅清静。
道路虽然曲折绵延,但毕竟是通了,可以过车了。有一天,山里人不再像以前那样靠天吃饭了,他们学会了种植香菇,种植药材,于是,山里人富了。在这里,再也找不到自行车的影子了,因为有了摩托,这里摩托的普及率简直可以和平原地区的电视普及率相媲美。因为有了车、有了摩托,人们再也不怕那曲折绵延的山路的了。
谚语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里的人并不靠稀少的土地过日子,因为有山,山上有花、有草、有树、有竹、有各种各样的药材和矿藏,山上有的是赚钱的东西。割荆条,编竹席,砍毛竹,扎扫帚,挖药材,养蜜蜂,烧木炭,育香菇,还有大量的核桃、柿子、酸枣、板栗和野桃。搁以往,交通不便,这些东西多数都枯在树上烂在地里。只有那些年轻力壮的人,背着、挑者、扛着出山,于是就有了粮、油、盐、布。但送出山的也只是少数。现在不同了,修了路,通了车,多少东西都可以运出去了。时间一长,人们发现光靠野生的东西已经不行了,再多也是经不起卖的,于是学会了人工种植板栗和香菇,于是,山里人就真正的走上了致富之路。
因为有山有水,因为群山环绕,层峦迭嶂,所以这里空气湿润,温度适当,冬天不会太冷,夏天又不会太热。酷暑难当的时候,山外的人们因着汗流浃背、蚊虫叮咬的折磨而无法入睡的时候,这里却凉意阵阵,夜间睡觉是少不得一床棉被的。山里蚊虫奇大,却因气温降低而懒于出来游动。洗个泉水澡,安安稳稳的,一觉就是天明。
山里人烟稀少,人情厚道。不必说被大伯大妈一家人待为上宾的我们,就是连门前卖西瓜甚至收破烂的也会被大伯邀于家中,盛情款待。饭时管饭,饭后管茶。这是真诚的自然的。山里人在乎的是人,是人情,不管是亲朋好友还是从未蒙面的路人。想起都市小市民的尖酸、刻薄与吝啬,感慨之余,心中不禁涌起阵阵的感动。
门前就是一条小溪,曲曲折折,于宽阔处展开来,在狭窄处收拢去,然后自由自在快快活活的向前奔腾而去。在低凹处会形成大大小小的水潭,水潭里的会清澈透亮,那可是山里人的生命之水呀!潭水可洗衣,可做饭,可浇地,亦可洗澡。谁是流动的,所以在怎么洗也是不会脏的,再怎么闹也是与污染无关的。
偶尔在小溪边会有喷泉出现,日夜不息的汩汩冒水。这才是真正的泉水,清澈干净,冰凉自然。夏日的早上,在泉水形成的潭水里放入西瓜,用石块压住,等中午从田间劳作回家,切开,冰凉沙甜的,简直与放在冰箱里冻过无异。山泉喷水,永无休止,温度四季相同。酷暑难当之时,喝一口,凉凉的,甜甜的,胜似任何的人工饮料。这泉水的甜,是水质本身的甜,是自然的没有加入任何糖料的甜,是真正的天地之水。
小溪和水潭里有鱼,但是不多,也不大,最大不过一指见长,小的甚至肉眼难见,它们的肤色与水的相近,故而当你在水中嬉戏之时它们会不断地朝你的身上撞去,你感觉得到,却见不到。也有大的,可是当你用手去捉的时候,它们早已敏捷地逃之夭夭了。多的是蟹,大的如小孩儿的手掌,小的如纽扣,藏于石下或是东之中。也许是饮了这泉水的缘故吧,这些蟹儿也似乎沾了些灵性,行动极其敏捷,和那鱼儿们一样的难捉。
山是小山,多而连绵;水是小溪,曲折动人。水是生命之源。“黄河之水天上来”,没有亲临黄河,没有亲身感受那汹涌澎湃奔腾呼啸的气势,便永远无法接近生命的本质。而小溪是亲切的,自然的,灵动的。没有身在其中亲身体会其灵性与韵味,又怎能领会自然生命的奥妙?
人间有美。美有大小。大有大的大气,大有大的磅礴;小有小的细腻,小有小的灵动。大如黄河,波澜壮阔,气势汹涌;小如眼前的小溪,曲折动人,自由灵动。大如五岳,千沟万壑,苍苍茫茫,独霸一方,一派英雄豪情般的磅礴之气。小如眼前的伏牛,层峦叠嶂,曲折绵延,隐约迷幻,美不胜收,如果说前者是大家闺秀,大气凝重,那后者便是小家碧玉,活泼灵动,意味深长。
山得水而秀,水得山而灵。不论是三山五岳,还是黄河东海;更不论是绵延的伏牛,还是灵动的小溪。
清清的山,绿绿的水,合起来,便是一种缘,一种生命之缘。“山顶洞”人用山筑巢,“桃花源”人以水开路,构造的是人类的家园,那是山与水完美的体现。马致远“小桥、流水、人家”的流水,洗涤了倦怠的红尘,养育了无数的城市,打湿了多少漂泊的灵魂。而眼前的伏牛和小溪的完美结合,同样构筑了伏牛山人独特的家园,养育了一代又一代淳朴厚道勤劳善良的伏牛山人。
永远没有完美的山,永远没有完美的水,完美的只有山与水的结合。
永远没有独立的山,永远没有独立的水,只有在山水结合之后才是一个整体,才是独立的,才有了活力,有了灵性,有了希望。
人独立于山中,人风行于水上,人只是山川流水的影子。回归山水,回归自然,才是生命的缘。
临走时,真有点不舍。我发觉我已经爱上这里了。我爱这里浑厚的大山,灵动的溪流,清凉的泉水,敏捷的鱼蟹,爱这里古朴的石屋,清纯的空气,幽静的环境,淳朴的民风,爱这里的茂林修竹,爱这里的百鸟花虫。
我舍不得这里,我舍不得我心中的世外桃源我梦中的尘外仙境。
终于明白,古代为什么唯有那么多看破红尘淡泊名利文人雅士要选择深山作为隐居的场所。
可是,何时我才可以像他们那样抛开尘间琐事,回归自然,来到这深山老林之中做一个隐士呢?
2003年4月1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