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金闲话系列之三:闲话匕首
文/宛金
其实,至今为止我都没有弄清楚到底所谓“匕首”的准确概念,故而想尝试作一篇以探讨性质为主的文章,以期能达到让原本糊里糊涂的自己一知半解的效果,也就知足了,于是,就不得不继续开始那未竟的“闲话”系列。
在我对冷兵器还没有产生如今这般兴趣的时候,对刀的分类,品牌,材质,形制,以及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名称还一无所知,除了知道刀有大小之分以及直刀和可以折叠之外,耳闻最多的就是“匕首”,电视上偶尔能看到匕首杀人,到底什么是匕首,匕首究竟有多长多大什么样子,也不清楚,当时的概念就是,除了电视上看得到的大刀之外的小刀都可以叫做匕首,而且这种想法一直持续但今天。
特意请教了度娘,部分内容为: 匕首,中国武术器械,短剑或狭长的短刀。匕首是一种尖而薄的冷兵器,但在古代汉语中, "匕"最初用来指一种取饭用具,类似我们今天使用的羹匙.匕首指双刃或单刃的短刀或短剑。据传尧、舜时已有匕首。匕首短小锋利,携带方便,是近距离搏斗的有效武器。其用法主要有击、刺、挑、剪、带等。演练时有单匕首和双匕首两种形式。 匕为古代膳食器,即勺。因一类短剑形态上像匕,故名。匕首携带方便,容易隐藏,所以即使在火炮发达之后,仍然还是军人无法离手的原始武器。因而型态也是千差万别。一般说来它的长度是介于小刀(Knife)与短剑(Short sword)之间,但其实很难明确地区分。由于长度短,几乎只能对近身的敌人使用,但危急时可以作投掷攻击也是很具有魅力的特点。
度娘也没有解答我的疑惑,对于匕首的定义依旧是模棱两可的。
在儿时的时候,关于刀具,听到最多的是家乡的一个称呼“攮子”,隔三差五的听说,谁谁谁用攮子把谁谁谁给攮了,具体攮子是样子,并不清楚,后来才知道所谓攮子就是匕首。
古代的匕首多为双刃,春秋战国开始盛行,到了汉代,无论是大刀小刀皆流行环首,匕首也归于统一制式,即环首双刃短剑。这种制式在唐代被充分的发扬光大,八几年太原电视台拍摄的连续剧《狄仁杰断案传奇》中,凶手杀人绝大多数都是用的这种三十公分左右(预估,未找到确切资料)的环首双刃匕首。而古人之所以如此青睐双刃匕首,就在于这是一种穿刺效果最为有效的形制,不仅是古代,近代很多国家的部队也都配备双刃军刀。所谓砍伤刺死,对抗博斗之中,对人体伤害最大的就是穿刺,尤其是刀尖角度在三四十度左右的双刃匕首,即双刃短剑,如果加上一些血槽,就致死率就更高的多了。
既然匕首主要作用就是穿刺,因此,穿刺效果和刀尖有着最直接的关系,除了小角度双刃刀尖之外,我们常见的刀尖的分类有多达十多种,最常见就是刨削刀尖(即博依刀尖)、剑形刀尖(双刃剑的刀尖)、几何刀尖(Tanto即T头刀尖)、水滴刀尖等,除此之外,还有各行业专业刀具所需要的特殊刀尖,比如电工常用的用来割电线的刀所具有的羊蹄刀尖,鸟嘴刀剑,上扬刀尖,绝大多数菜刀的平头刀尖等。
抛却日用的实用性和同条件下的结实程度,单论穿刺能力,最厉害的当然是剑形刀尖,其次就是博依刀尖,博伊刀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大型直刀,刀尖略微上扬,但依旧保持了刀尖在刀刃中心线的位置,而且很多大型博伊刀靠近刀尖的刀背处都带有穿刺专用的假刃,在博伊刀方面,冷钢似乎是情有独钟,从接近32公分长的侦察兵(非13RTK武士刀形制的T头侦察兵),到37公分左右的Trail Master法师,到40公分的拉雷多,再到超过四十公分更大型的那切玆,都是博伊刀的典型代表。本来博伊刀的定位就是战斗刀,那么博伊刀尖适合穿刺再合理不过了。电影《追凶双雄》(又名《堕落天使》《天使降临》《王牌对决》)中被追杀的布鲁斯南站在树上,用那把大博伊刀来个自由落体直插站在树下的对手面门的情节让人过目不忘,也被奉为经典。
水滴刀尖是生存刀最理想的刀尖,因为刀尖向下,呈现水滴状,故名水滴刀尖。像声名远播的FK的F1、S1、A1、NL5、NL1等,一把优良的生存刀需要具备坚固耐用适应性广和切、砍、砸、撬、挖、刺等多用途的多种特点,对恶劣的环境、粗暴的奴役、必要时候的格斗等需要有强大的适应能力,同时又要能粗能细,既能粗用,又能做精细的工作,而一把刀最脆弱的地方,往往不是刀刃,而是刀尖,因为刀刃受伤尚可修复,刀尖断裂则回天无力,因此,水滴型刀尖结实耐用的特点在众多刀尖类型中脱颖而出,而成为生存刀的首选,但正因为具有最主要的结实耐用的特点,穿刺能力与剑形刀尖与博伊刀尖相比变略微有所不足。
世上万事万物都不得不遵循着“术业有专攻”和功能各不同的原则,没有全能型的人才和工具,刀具也是一样,最厉害的匕首肯定不会是最优秀的生存刀,最适宜穿刺的刀尖,不见得最适合生存刀or格斗刀。
Tanto刀尖就是俗称的T头刀尖,即几何刀尖,多数愿意把自己定位在“战术”风格的刀具都喜欢用T头刀尖,虽然一直以来人们对“战术”这个名称都是褒贬不一模棱两可。T头刀尖具有棱角分明的几何形状,几何刀头刀尖最大的优势就是强度非常高,刀尖长度很短,同等长度的刀刃,T头刀的刃长最是最长的,甚至在紧急的时候作为撬棒使用,但结实归结实,干细活明显不如博伊刀和水滴型生存刀,不太实用。较大型的刀用T头意义不大,小刀用T头貌似又有点哗众取宠的感觉,也就是定位战术风格的中型直刀用的偏多一些。但若论起行刺能力,在强调一下,在同等条件下(刀宽、刃材、力度及测试对象都相同),T头刀尖是以上四种刀尖之中穿刺能力最差的一种。
匕首的杀伤力,除了与形制和刀尖有关之外,还取决于刀具的大小、刀刃的厚薄等诸多因素。Bushcraft小直是一把结实耐用的生存小刀,却不是一把好匕首,因此20公分左右以及一下的刀不是匕首的理想选择,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太短,10公分左右或者不足十公分的刀刃长度在穿刺方面明显处于劣势,特别是对手穿着衣物较厚的情况下。太大的刀也不适合做匕首,超过四十公分的大型刀具携带较为不便,匕首的定位就是携带方便轻巧灵便,尤其是要适合隐藏,冷钢拉雷多和那切兹就不是作为匕首的理想选择,太大了,如果非要勉为其难的归于匕首的行列,那绝对是匕首尺寸中的极限了。作为匕首,窃以为三十公分左右为最佳长度,一则便于携带,另外,超过十五公分的刃长还能保证了足够的穿透距离,即便是对方身着较厚的衣物,如果足够锋利,在力度足够大的情况下完全可以在冲过衣物最大的几公分厚度的阻挡而对插入身体超过十公分的深度,这个深度对人体来说足够致命的,至少来说,可以穿过前胸后背之间距离的一半。
匕首的杀伤力还与刀刃的厚度密切相关,一直以来,刀刃的厚度和锋利度都是在同等条件下的矛盾体,越厚的刀刃要想做到足够锋利的难度就越高(也因此很多较厚的刀刃都采用V磨or凹磨),越薄的刀刃越容易锋利,比如手术刀片,老式的刮胡刀片,传统的剃头刀,美工刀(闭纸刀)等。做为主要用来杀人的匕首而言,既要能足够的锋利,又需要足够的强度,因此对刀刃的要求就比较高,一般情况下,不能低于2毫米的厚度,否则强度就达不到,厚则不能超过5-6毫米,再厚的话,一是份量加重,而是想要做到理想锋利度的难度很大。3-5毫米,4毫米左右,应该算是比较理想的选择,但是这里有一个特例,就是双刃匕首,因为双刃匕首的设计非常独特,双面开刃,刀尖角度很小,刀刃的的厚度,是从上下刃一起均匀的逐步向中间过度,慢慢变厚,整个刀刃的横切面就是一个极其极其瘦长的菱形,这种结构特点,即便是刀刃的厚度(一般都是指最厚的部分的数据)可以远远超过其它形制的匕首,这样,加厚了刀刃也基本不会影响良好的穿刺能力。这里还有一个小小的特例,就是带假刃的博伊刀,比如冷钢的法师、拉雷多等几款大博伊刀,刃厚到了8毫米,但由于是博伊刀的刀尖,刀背靠近刀尖的地方带有利于穿刺的假刃,其8毫米的刃厚依旧具有了极其优良的穿刺能力。而T头刀尖和水滴刀尖在这方面就有点稍显不足了。
(接下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