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小小刀匠

[原创共享] 由符咒说开去-------谈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关闭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12-25 00:10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没看完,明天继续。。。。。。。。很精彩

楼主兄的外号,小小刀匪小小拳匪比较喜兴。小小鸟不好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12-25 00:22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delori.net.cn/

224# 小小刀匠

博士前,靠,咋不博士伦呢?我就一民工。

好吧,一不做二不休,跟兄弟缘分有点深,看你乐此不疲,而且脾气特好,我也不再那么尖酸刻薄的了,就心平气和地再啰嗦啰嗦吧。原本想让你自己悟呢,看来还得由我来捅破这层窗户纸。

依我瞎蒙,其它说法你基本已经明白了,只两点我再跟你掰扯掰扯,掰扯完了我就转移阵地了哈。

第一,关于“一叶知秋”的典故我还是把它放回典籍里吧,这里说的是原理性的问题。一叶知秋的前提是,那些所观察的对象必须是健康的落叶草木,因为只有健康的落叶草木才具备反应时令的功能。假如观察的对象是冬青松柏之类的常青草木,它们不仅不会提供时令变化的信息,说不定,它们的落叶正预示着病虫害呢。

第二,关于“证伪”。“可证伪性”问题饮血狂刀兄已经说的够多了,不赘述。那么重点就在“证伪的责任”了。在这里,我们所说的“证伪”肯定是同饮血狂刀兄所说的“可证伪性”是有所不同的,先放下他的说法不论。这里的“证伪”应当是指追究到底“是不是、能不能、对不对、有没有”的问题。例如,经常听到一些人谈到某些事的时候会这样说:“那啥啥啥,你又不能证明没有”,就是这个问题,那么就在这个定义下表述好了。

这么说吧,不仅现代科学,就连传统文化也没有“证伪”的责任,任何“证伪”行为都是在做义工,所以说“能做就做,不能做拉到”,不存在不作为或渎职一说。

什么会这样呢?答案是:“证伪”跟“证实”一样需要一定的条件,无论“证实”还是“证伪”本质上都是“证明”,证明是寻找证据的過程,这一点它俩也是相同的。不同的是出发点和方向。

有点复杂,我尽量深入浅出的解释!

“证实”是以自己的主张为出发点,用各种有效手段证明自己主张的正确性。注意,必须是自己的主张,在这里被自己认同的任何主张都可视作自己的主张。自己的主张最明显的特征就是“认同感”,认同感所表达的立场是“支持”,只有站在支持的立场上,“证实”才有必要。一般说来,人们不会去证实自己反对的主张,只会去证实自己认同的主张,尤其在“自己的主张”遭到质疑或反对时,“证实”的使命感会更加强烈,(认同感加上归属感就是信仰了)。

“证伪”是对某个特定主张的质疑和反对。质疑是反对的出发点。质疑是态度,反对则是主张。但由于“质疑”本身永远也不能成为证据,所以,质疑永远无法令人信服,这就需要找到反对的理由和依据了,寻找反对的理由和依据就是“证伪行为”。一般说来,人们不会去证伪自己认同的主张,只会试图去证伪自己怀疑的主张。

在证实的的過程中,会出现失败现象,不过这失败现象往往不能成为“证伪”的依据。

例如:爱迪生根据“电能可以通过某种介质产生热能并由热能转化为光能”的理论,找来了好多种材料(介质)做实验,目的是制造电灯泡,结果都以失败告终,最终找到了钨丝,实验成功。这一成功证实了“电能可以通过某种介质产生热能并由热能转化为光能”的理论。后来有人衍生出另外一种理论,“电能必须通过某种介质产生热能才可转化为光能”。

然而,由于电灯泡在热能这个中间环节损耗了过多的电能,人们开始提出质疑,“电能转化为光能是否必须经过热能环节”。这一质疑,引发了人们对上述理论的证伪行为。

于是,另一种理论就建立起来了,人们通过实验和理论上的不断调整最终发现,合理设计的发光二极管就能做到省略电能向光能转化過程中的热能环节,LED灯就被发明了。在LED灯中,热是光能的副产品,这跟白炽灯的光是热能的副产品有本质的区别。虽然这一成功并不能证伪“电能可以通过某种介质产生热能并转化为光能”的理论,但能证伪“电能必须通过某种介质产生热能才可转化为光能”的理论。

这种证伪是在对另外一种针锋相对的理论的证实過程中完成的。因为有了自己的主张,所以这种“证伪”实际上是“证实”,这种证伪的成功对某种理论体系的完善具有极大的帮助。

然后,再看看别的情况下证实和证伪的可行性,可行性正是上面所说的“现代科学和传统文化都没有‘证伪’责任”的理由。

证实和证伪主要面临的命题是“能不能、是不是、对不对、有没有等”。“能不能、是不是、对不对”比较简单,就不举例说明了。

我着重说说“有没有”,这个问题是争议最大的问题,还是举例说明,通常分两部分。

(1)有限的空间、固定的时间、特定的对象和特定的状态。例如,有人说我的茶杯里现在有一头怀孕的公骆驼。我说打赌,要是没有,你给我一百块钱,他同意,我端给他看,没有,证伪成功。

——这是能证伪的,属于第一种情况。一般不会有人发表这种主张的,除非想给我送钱。但类似的情况很多,尤其在赌桌上。

还有另外一部分有许多种情况。因为世界的无限性和待证对象与状态的荒诞性,造成必要条件不足,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是不能证实的。换种说法,那根本就是伪命题。由于证实是一种责任,那么,既然有人提出了主张,我就可以只表明怀疑的态度,不冒然提出自己的主张,以免自己也直接承担证实的责任。

其中两种情况是——

(2)有限的空间、不固定的时间、特定的对象和特定的状态。例如,有人说我的茶杯里曾经有过一头怀孕的公骆驼。——真的吗?不好意思,证实给我看。
(3)无限的空间、不固定的时间、不确定的对象和不确定的状态。例如,有人说世界上有鬼。——好,不用证实,我相信,我就心中有鬼。

——这两种情况都很荒唐,无论哪种情况,“证伪”还是“证实”都是自寻死路。前面说过,证伪和证实本质上都是证明。由于“证明”是寻找证据的過程,寻找证据就是寻找某个“存在”,在时间空间对象等条件无法同时满足的情况下,“不存在”是无法用“存在”来证明的,而“没有”恰恰是“不存在”,要求他人用“存在”证明“不存在”这个命题本身就是伪命题。末了,我只能发一句感慨——我心中有鬼。

所以,“谁主张,谁举证”不是无理取闹,而是要求条件对等。

所以,无论科学还是传统文化都没有“证伪”的责任,但都有“证实”的责任。

在证实和证伪之间有个中间地带,就是我们所说的“存疑”,既不支持也不反对。“存疑”同时也是信与不信的中间地带。“存疑”跟“质疑”一样不能成为证实和证伪的依据,“质疑”是希望当下解决,“存疑”则是把证实的责任推给未来的一种态度。“存疑”的结果大多是不了了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