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kendoka

"现代剑道百家箴" - 更新1205-05 - 共122篇, 完结篇

 关闭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5-10 16:13 | 显示全部楼层
兀兀地剑道(点点滴滴)
汤野 正宪

主治医师叫我放弃我准备托我一生去实践的剑道。这宣告正是我入院是第三天。
在于与生死决斗的第一个礼拜,就要叫我舍弃我的剑,到底这是什么意思啊。唉!我已明白的体验到了。
诸法即是佛法者,是时,有修行、有生、有死、有诸佛、有众生。
万法之全非于我者,是时、无惑、无悟、无诸佛、无众生、无生、无灭。
佛道本由丰俭(丰约)而出。故有生灭,有迷悟、有生佛。
为修证万法而挺身者,谓之迷。万法具备而修证自身者,谓之悟,呜呼,虽然如此谓,花却凋落于爱惜中,草亦死于弃嫌中而已。
道元禅师,正法眼藏的指引,使我仰天哭泣。
我已明白的体验到了。
人间的如来,是如此而来。并且离开了人间即无人间的如来。从今以后,我愿成为业消不空誓愿菩萨,莫作诸恶。(不作任何恶事)
道得剑道(不可说也是剑道)
兀兀地剑道(一步又一步,着实的剑道)
以这不道得底,究证为不道得底,这是剑道。
离开了实践就没有剑道,诚真如此,剑道的终点就是达到(可谓),得道吧。并且“到”了终点,应可知包含着“不到”的概念。寄托一生于剑而行之者,谁能保障他必定能达到终点。“到”即包含着不到,并且在时间、空间上,那非属于未来。行之于“现在”、“此地”的剑,不管能得道或不能得道,包含着“到”、“不到”实质上皆为终点。
就是兀兀地剑道。
兀兀地是,非佛量、非悟量、非会量。
就是生活在“现在”、“此地”尽心尽意,反复又迫切而活下去的。不是说截断葛藤的,就是说以葛藤与之周旋而活到底的。
而后彻于在心底的无限的创造性,这个原则彻底活下去的。那才是真正的兀兀地剑道。
有时理到而事不到
有时事到而理不到
有时事理两到
有时事理俱不到
事理都有时
到、不到共有时
到事虽未了不到时已来
到非来
不到非未来
有时即如此
到即脱体之时
不到即是离此之时也
蜜着于剑道而活就是自己。为决断使自己就是剑道而付诸实现生真,就是兀兀地剑道。
柳生、芳德寺的已故桥本定芳老师教,“山山云”“十方无外”。那就是自己。兹修证,“万法展而修证自己就是悟”之教,我愿为我对剑的葛藤,而葛藤到底而活,是我的人生观。
把这个不得道底研证为不得道底。是亦剑道。
最后向时常对我的剑道修行、关怀、鼓励的妻、女,献一个感谢的合掌。

(剑道教士八段)
(全剑连常任理事)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5-12 14:44 | 显示全部楼层
附录一 日本人切腹自杀的起源及其演进

日本古代所用的刀剑,跟我国同样是直的。有单刃的也有双刃的。后来因使用方法的变迁而刀剑的做法亦随之异。
十世纪的时候,因国内大乱,地方的豪族为保护自己的土地而以族亲和部属为中心精励武艺来培养武力。于是产生了所谓的武士者。
日本武士的源流有二。一为平家。一为源氏。都是由皇族的末流将为臣藉的。而平家则出自恒武天皇、源氏即出于清和天皇。
这些武士就在他们战斗上,逐渐促进刀剑的用法,而由中国式的剑法渐渐改为日本式的剑法。又从平安朝中期至末期连续发生的几场大战,加上了实战经验,才由中国式的直刀改为现在的日本刀。此种刀出现以后才有切腹自杀的现象。事实上,在构造上用直刀切腹是很困难的。
日本武士通常插在腰部的刀有长短两种。长者为攻击用、短者为自卫及自杀用。用这两种到切腹时,一定要用纸或布把手要握的地方绻起来,不然手会先受伤。此外另有一种叫做刀首。比短刀短小,无刀锷,是放在怀里护身及自杀用。此种刀短而灵活,最适合切腹。在战场或急需自杀而没准备刀首时,只好利用大刀或短刀了。
现在把一些切腹自杀的有关史实提示于后。
日本外史写到……安德朝寿永二年,源义仲与平知度战。有岗田亲义,来击知度。知度举刀听其胄,胄坠、因斩其首。亲义子重义踵至,我骑遮斗,知度自屠而死。
大庭景尚斩十三骑,被创自杀。
经正走,遇大藏谷。荘高家,呼而求斗。顾答曰,吾羞与若斗也。高家怒逼。经正下马自杀。
元享二年北条高时失政,又因插嘴干涉皇位而引起大战。有安东圣秀者战败,有叹其姪女赠书招降。以书握刀,“割腕而死”……这是日本外史明确写出切腹而死的“第一人”。
北条高时战败。长崎高重力战,好让他不落敌手。后、高重走至东圣寺。则高时以下方决饮。属斟高重,高重三饮。传之摄津道准。而自屠。决斟出之。是“第一人”。
义显谓皇子尊良曰。臣将种不可不死。殿下与臣异,勿遽自残。皇子笑曰,吾视乡死,岂可独生。因问义显自杀之方如何。义显曰,视臣所为。即拔刀,自割左肋至其右。奉刀于皇子而伏。皇子取刀,血滑不可握。握以衣袖,自刃而死。……是“第三人及第四人”。
日本人切腹自杀的方式有二。一为“腹一文字”,一为“腹十文字”。前者在腹部由左及右割成一条线。后者先由左而右后,再由上而下割成十字形。这种方式很少,要有相当的气力和气魄才行得成。
然而,切腹是男人的专利。女士是没有的。女人自杀的方式亦有二。一者刺咽喉或切断颈动脉。另一种是刺心脏。但事先一定要用绳子在膝部把两脚缚在一起,以免死后难看。
以上是自杀。那么行刑如何呢?以下是德川幕府时代规定的。当然犯法者当有行刑,而武士阶级才有切腹刑。其他像农、工、商,是没有的。这些阶级的死刑都是利用别种方法,好比绞刑、刺刑、斩首刑等。
当一个武士被判死刑而执行时,周围先用布幕围起来,不公开,中央放着反面的塌塌米一至三,地上散布适量的沙,以防血染地面。面前置着一个叫做“三方”。无蓋的小盒子、盒子上面放着一把切腹用的小刀。后面置着装有水的细长水桶,好让协助者浸湿大刀及清洗首级。站在受刑者左后面。另外有一至三人“检视”者。坐在前方。受刑者先解开头发,穿白色上下衣,跪在塌塌米中央,拉开上衣,用手摸摸揉揉肚子,是肚皮有所适应,让精神有所镇定。然后用左手把肚皮押往右方使其紧张,右手拿起小刀,刺入左腹慢慢的划进右方,此时左手也随着慢慢移动,到完全割到右腹才拔出,刀归原位,两手放在腿上,表示割腹完毕,然后上身倾前,头部伸出,此时站在左后方的帮手要马上挥刀把他的头砍下,可是绝对不可砍断,砍断是失手。尚且后来会引起物议,被指责他的剑法及胆量有问题。因他是被认为一流的高手才有此种疏荣。
在规则上,砍者应把受刑者头部留一层皮,然后用左手拉他的头发,是头部仰上,再由反面把残留的头皮割断,用水桶的水洗净后,捧到检视官面前予以证实受刑者已死。这种有帮手的方法,后来也被自杀者模仿利用。
这种刑法,只准于武家也是武士的特权。武士亦以死或赐死于切腹为荣。是故不被公认为武士者就没有这种权利了。现在将一个例子写出于后。
明治维新时期,土佐藩(现四国地方,高知县)有个岗田以藏者被认为犯法,他的祖先以及他本人都是武士,是故他本以为会以切腹赐死,可是当局却以他为下级武士,并且又是已亡百年的藩主(可当一个地方单位的长官)的遗臣,不得以武士并论,故以斩首刑论之,让岗田本人抗议不休。
这种切腹赐死的方法,后来渐渐形式化,尤其对有声有色的武士越是如此。他把刀拿起,比一比左腹,刀放原位,两手放在腿上,上身前倾,伸出头部,就当他切腹完毕砍头。
最近有一位日本高级警官,为部属渎职引责自杀,另一位自民党中川一郎自杀都是上吊,看样子,日本人切腹自杀的风气,好像已成过去了。

民国七十二年一月
黄太郎
国立成功大学剑道社教师    剑道六段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5-12 14:44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szngst.cn/

附录二  剑道起源与发展
黄耀生

剑道又名东洋剑,周秦以来,文人武士皆喜佩剑,到了隋唐习剑之风大盛,因之,古之剑术乃为士人所重修。
我国古代之教育,即以礼、乐、射、御、书、数为内容,文事与武备兼筹并顾,文武合一,术德兼修。射、御二者即为武艺也,“武”字之意,即以“正义之剑”擑止“杀人之剑”,而以除暴安良、维护和平为目的,同时习剑可平衡身心之发展,陶冶高尚之品格,间接可促使精神饱满,眼光敏捷及端正姿态之效果。历史上有许多享名之宝剑,不但形美而利,且其术高而雅,如昔太公之闕,文王之録,闻名遐迩。但因我国连年战乱,“习剑”即渐渐不为国人重视。隋唐时,即日本大化革新之际,以我国盛唐的制度为标准而彻底改革政治,学习中国风俗习惯,由我国传入几经蝉变,而成为今日之“剑道”扬名于世,其中经过了几番的修改,舍短取长,将往昔错误观念之精神一扫而新,成了现代民主体育化运动。
剑道之制度已成立,且具良好规模,此一重大之文武合一的教育,实有提倡之必要,乃于民国四十七年八月发起筹备,并向中国技击委员会主任胡伟克将军申请成立东洋剑祖,于是我国第一个剑道组织诞生。
当此,剑道协会相继成立,有美、韩、法、英、巴西……等国,而到现在已拥有二十余个会员国家。我国于五十四年十一月间,国父百年诞辰纪念日举行第一次国际比赛,我国荣获第二名,而第五届在巴西圣保罗举行的世界杯比赛,我国亦获优异战果。直到现在,每届国际性比赛,我国均派队参加,仍不断带回辉煌成绩!尤其值得瞩目的是,在国内陆军官校、警观学校及各大专院校都相继组织成立了剑道队,平时训练有素,表现卓越,而且更普遍推广到各武专、高中、高职甚至国中小,因此研习风气遂为之大开。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5-12 14:44 | 显示全部楼层
附录三    浅谈剑道
黄耀生

剑道在古代成为剑术或击剑,“剑道”这个名词是最近才有的,但不论如何其本意是不变的。
一般都认为剑道只是穿着护套、手持竹刀互相对打研习技巧而已,但剑道决不只是这种狭隘的内涵。
真正的剑道是融合剑术、武道的心得、以及精神的修养三者而成。
又剑术在平常持竹刀穿护套练习与在实战的场合是不一样的,不仅平常武道的心得与实战的场合不同,在精神修养上亦有差别。此四者分述如下:
(一)剑术
夫剑术如前所述分平时与实战两种。
所谓平常的剑术是穿着护套,以竹刀作攻击与防御的练习,亦即剑的活用法。而要能活用剑术非深究剑术的道理,以达心、气、体一致之境界不可。
实战的剑术是以实力作真正的胜负之战。因此,在平常的剑术中,必须时时作适用于实战时剑法的研究,且对各种修炼都不可怠慢。
(二)剑道的心得(平常)
(1)步行
古代的武人,不论如何都特别注意研习应付七人以上的敌人。
特别是在行进拐角时,都必须作大半径的转弯。以防有敌人埋伏在拐角偷袭的可能,以免小转弯时,对方出其不意的攻击头部。若作大的转弯,即使被斩,亦能即使摆好架势应敌。有道是:“君子不近危”。
但今日在都市中一般是靠右通行,必须遵守右转小转弯、左转大转弯的规则,较小的转弯更危险。
尤其是像今日交通频繁,一不小心被一自行车撞到,或是不小心被汽车撞到受伤,尤有甚者赌了老命,甚至成为他人的话柄。
此外,乡间的道路上人与车同行,时常要加以注意。所有危险的地方都不要去是不可能的,总之,到什么地方要有什么警觉才是最重要的。
(2)住居
居家时,地震要避往何处,火灾时应往何处避难、行李应往何处运,强盗侵入时应如何闪避等等都需要在平常多留意,临事时可少费周章沉着应付。
火苗在很远时就抓着东西冲出来,或到危迫时仍要慌慌张张地抢搬重要物品,这两者都是武人所不应该有的耻辱。
“真”的价值在于“在重大事变或急变时平素的心得成为最必要的帮助。”
(3)睡眠时
与在家睡觉时能了解家中种种而不担心一样,在外投宿时必须与在家时相同先了解。例如有火灾时应往何处避、地震时应逃往何处都应先记住。
古代武士在睡觉时,都把双刀置于有灯光处,或先把贵重物品置于不易取到的地方,在灯火熄灭后再把该物品移往易提取到之处、或把双刀抱着睡觉。此外,在不放心的场所睡觉时,为了好睡一点,常以腕为枕撑着睡觉或在门或壁等的边缘挖洞钉钉子以防偷袭。
(三)武道的心得(实战)
(1)太阳下的心得
在晴天时与敌人战斗必定要使敌人面向日光,自己则以背向太阳,尤其在早晨、夕阳时正面向阳是非常不利的。
(2)风吹之时
刮风时应让敌向风而我背风作战才有利。若是向风则易出泪、沙芥等会进入眼中不利作战,同时强风会阻碍前进。
(3)下雪、下雪时
尽可能占上风使敌面风,再采上段姿势使敌采上仰之势,则我方有利。
(4)月夜
应该占取月影,是敌面向月光时较有利。
(5)暗夜
暗夜时耳朵须特别灵敏,放低腰身,同时不宜上高处,又不论夜间多暗,陵线上的活动了然入目,这一点宜多加利用。
(6)地形的利用
平常练习的场所一般多是道场,不会像在住宅里那样的狭窄,没有道场设备的地方,也多会在大宽广的广场进行,不必顾忌足场、天井,但实战时却不限于何时何处,在房中、林中、广场、山坡等都可能发生战斗,各场各地的利用以求胜利。又天时地利密切关系着战斗的胜败,实有充分研究的必要。
(7)在室内之决战
室内作战必须注意可能会碰到柱子、墙壁、及门上横梁等。古代常有因撞到门上的横梁时被敌人趁隙斩杀者,故由上往下斩是应多考虑的,总之,在室内应以短击为主,并切记不可以纸门为掩体,同时必须注意,斩杀以壁门等为掩护的敌人后,仍不可放松心情,以免被残落物打到。
(8)树林之中
在森林或人群中斩劈时,应以纵劈为要。
(9)坡道及梯坎
坡度不大时应占取上方较有利,但地面不平或坡度较大时,应迫使敌人居上方而斩其足部,若在近平地处,应以接近平地的方向较佳。
(10)人数的利用
剑术平常对练多半是一对一的,但实战的场合一对一的情形就不一定,敌众我寡或敌寡我众的情形也常发生,因此平常对这些是都有详加研究的必要。
(11)敌众我寡
未被敌人包围而亦无由四周而来的突击时,应注意地形地物的利用并取可靠的物体为掩护。但是在宽广的场所受敌人包围时,应设法脱走,若脱跑敌人必定追来,且会前后夹杀,故在跑之前应先选适当的位置,并占取有利地点,斩杀先后追来的敌人。
(12)一对一时
单打独斗时敌人的动作、气色、眼睛的瞬动等都须加以判断并在平常都加以磨练。例如:脸色变青是惧怕的表示,脸色变红是心浮气动的表现,都是不能充分发挥技术的情形。剑尖上举,眼珠上下转动是信心动摇的证据。但是临战之时,颜色变、眼珠下沉、下颚上抬、剑尖下压迫近者是强敌。
(四)精神的修养
(1)平时的修养
个人依老少、男女、职业、阶级不同,修养方法虽不同,然都应修炼品德,强固信念、充实知识。完成体育以健全思想、丰富的常识,作一个俯仰之间不愧于天地的新社会的一员贡献国家。
(2)实战的修养
必须平常就辩明生死之道,于临事之时能忘死生于度外,不动心地作战。
生死之道是人类有关生死之道,人的命可谓旦夕祸福,半死岁,十岁死,百岁死者都有,所谓“生死有命”,若临阵逃脱,却可能途中被敌人截杀,或许回家病死。
其时应舍身成仁,或许拼命作战反而可保百岁长命。若平常能深明此理则不会临阵踌躇,若临阵退缩,必败无疑。
临事不动心即是生死之道,否则知者不知,饱学者变成愚人,任何强人都凡事不成。
因此剑道是以平素所磨练的剑技,与不断的精神修养,使能充分发挥威力的一种道。
以上所述不过是剑道意义大要之一二,故还应广泛研究再研究。若要锻炼身心,则更非培养忠君爱国之思想道德、沉着刚勇忍耐之武德内涵不可!

国立成功大学剑道教师  (五段)

[ Last edited by kendoka on 2005-5-17 at 15:58 ]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5-12 14:45 | 显示全部楼层
译后所感
黄太郎

当我决定翻译这本书的时候,遭遇了一些困难。第一就是,这本书是十年以前印发的,是否让大家看了有收获感。第二是我的中文根基浅薄,能否带给读者满意。第三是术语颇多,能否使同道者读后一目了然等等。
然而,第一和第二的问题因接到日本来的信函,和成大剑道社同学们的协助一一解决。①和②。但第三问题至今仍然使我不安。因为都是凭我的主观下定的。所以是否妥善,则有待先进指教。日本的剑道术语是经过漫长的协调和讨论才成熟的,何况我们是翻译,是否也应该开会逐一决定统一呢?
此外像(SEKI THO RI)、(FUNDOSI KA TSUGI)、藩士、锁镰,无法翻译,或翻过来也失去直觉的文字,则用英文字写在右边,再与注释或只加注释不加读法,让读者了解。
再者,这本书的投稿人一共有一百十八位之多。文章的程度、风格,对剑道的看法和论法各不相同。有的写得很简明,有的写得很复杂。后者自然有些地方很难了解,也有首尾不接的。因此,为了要了解他的本意,费了很多心机,并为了全盘的通顺而绞尽脑汁。
译后,全数交给成大剑道社同学。他们以客观的立场修改后又请教国文系同学。这么以来,应靠近理想完美的程序了。但是仍不放心,把每张改好的原稿一一与原文对照,发现无任何错误后,才付诸上梓。如果还有不备请多多原谅。
这本书是我大前年七月,前往日本时由东京雄飞馆馆长,八段教士池永晃一郎先生赠送的。回国之后整整一年因各种原因未能翻开阅读,直到前年(民国七十年)二月才有空翻读。读后感到这是很难得的一本书。是我们剑道同仁必读的指南书。我一个人看太可惜,于是写信经过朋友八段教士椎名庆胜先生和全剑连联络。才在百忙当中慢慢的翻译。
内容包罗万象,技巧、教训、礼节、谕戒、指南、师恩等等每项都有。尤其值得我们一提和反省的,就是大半的人,主张剑道是陶冶人格最有效的途径。
十年前的这些先达,都是六十以上(六十以下者只有一位)九十以下的人。十年后的今天相继老或死,只剩下寥寥无几了。所以这些是他们的遗稿,也可以说是剑道史的一页。在我们跟进剑道之道的人,是值得珍视的无价之宝。
总之,我们不难看出,他们求道之难、律己之严,和尊师重道的精神。没有相当的耐心和骨气者,此道是难以长行的。我们常常看的袄半途而废的,就是最好的范例。换言之,我们这一道能由年少打到五十以上还不放手的,才有资格叫做剑道家。所谓剑道家就是文武两全,人格高洁的人。这就是他们的理想,和他们求道的精神。
起先我想译成后,免费供给同道者一览,但唯因力量有限只能以原价供应,敬请各位包涵。
最后对这次,在百忙当中,日夜不休的为着这本书的出生而努力的成功大学剑道社各位同学,致万分的谢意。

民国七十一年六月
国立成功大学剑道教师    (六段)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5-17 11:19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ahehome.cn/

拜谢。老师把这么好的文章同我们分享,真是感激。我辈剑道新人当好好咀嚼吸收上面的珍宝啊。

为了保持对作者,译者,发布者的尊重,保持帖子的独立性,此贴封锁.
在此表示对作者,译者,以及邓老师极大尊敬!!!!!!
--------英吉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