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9418|回复: 123

(原创)关于户外失温的基本常识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3-6-27 00:22
  • 签到天数: 3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2015-1-19 19: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开始今天的话题之前,先问大家一个问题:您觉得最高什么样的温度能够冻死一个人?







    单选投票, 共有 196 人参与投票
    62.24% (122)
    17.35% (34)
    8.67% (17)
    5.61% (11)
    6.12% (12)
    您所在的用户组没有投票权限

    评分

    参与人数 3参与分 +3 收起 理由
    0707007 + 1 学习
    深夜幽灵 + 1 学习了,谢谢!
    走左向右走 + 1 学习了

    查看全部评分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3-6-27 00:22
  • 签到天数: 3 天

    [LV.2]偶尔看看I

     楼主| 发表于 2015-1-19 19: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qhb 于 2015-1-19 19:20 编辑


    其实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的答案,因为每个人的体质不一样、所处的环境不一样、所处的时间长短不一样、身体状态不一样......诸多的不同因素也就导致了结果的不同。但是有一点至少是可以明确,在特定情况下,零度以上,甚至是10°c以上,冻死一个人绝对不是天方夜谭!


    先跟大家讲个我自己的亲身经历:

    2011年9月中旬,时值夏末,陕西关中地区的绵密降雨已经持续了大半个月,降雨量是自1982年洪水以来所少见的。在那个时候我和西安的酱铺相约去穿越鳌太,计划线路是从鹦哥柴胡山村上山,从塘口下山。第一天早上吃过早饭,我俩正式开始徒步穿越,当天打算从海拔800米的柴胡山村出发,到达海拔2700多米的平安寺。出发后不久天上就一直飘着小雨,沿途时有塌方。在雨中走了大约走了两三个小时,汗水、雨水、雾水、露水把身上从里到外,从上到下都给打得透湿,走在山道上,呼啸的山风不断吹拂,之后我就感觉有点不对劲,首先感觉浑身虚弱无力,眼睛有点发黑,但因为是夏天,我根本就没朝着失温想,当时脑子里一直在想什么原因,照说我体能不算太好,但也不差,这点路程还不至于把我累趴;要是低血糖的话也说不过,早上明明吃得不少;身体又没有别的问题。此前的户外经历中还从来没有过类似的体验,我分析来分析去,觉着还是可能消耗太大,也许是低血糖,所以掏出士力架吃了一根,又就着水壶里的饮料(冷的)吃了半块巧克力,可这一切都没有太大的效果。到后来我冷得像被扔进了冰库一样,浑身抑制不住地强烈颤抖,甚至连手杖也无法握住,走路都感觉老想往地上躺,我最后突然想到,会不会是失温,可这季节夏天都还没过完啊!同年元旦时候穿越鳌山,零下20多度的天气我都没觉着这么冻过。虽然此前从来没有过失温的感受,但是我知道如果真是严重失温会很危险,所以一旦判明了原因我就努力尽快挣扎到下白云寺,在避风的大殿里和同样失温的酱铺两人点燃了柴火炉,脱下湿衣物烘烤,顺便烧了满满一壶开水,喝了热咖啡,吃了一些干粮,总算是缓过气来。即便如此,这次失温消耗了我大量的体能,后来导致没有能够穿越成功到了大文公庙就下撤了。这算是我第一次领教失温的威力,如果以前有人跟我说,零上10°能冻死一个人,我不会相信,但是经历这次失温之后我对此不再有怀疑。


    评分

    参与人数 2参与分 +2 收起 理由
    LaDao + 1 同意
    7522248879 + 1 学习了

    查看全部评分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3-6-27 00:22
  • 签到天数: 3 天

    [LV.2]偶尔看看I

     楼主| 发表于 2015-1-19 19: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qhb 于 2015-1-19 19:23 编辑

    在大多数朋友眼中失温兴许并不算什么大事儿,不就是冷嘛,多穿点衣服,穿厚点的衣服就解决问题了。事实真是如此简单吗?我们首先来明确一下什么叫失温:按照度娘的解释,失温,也叫做低温症,是指人体热量流失大于热量补给,从而造成人体核心区温度降低,并产生一些列寒颤、迷茫、心肺功能衰竭等症状,甚至最终造成死亡的病症。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核心区是指包括大脑、心肺等核心生命器官,而不是四肢和体表皮肤。手指头脚趾头长冻疮之类的伤害并不是失温。


    了解失温是什么之后,我们再来了解下什么状况可能会导致失温,前面提到了,很多人认为失温就是冷,就是因为温度低导致的,对,他们说得没错,温度低确实是导致失温的一个重要原因,但并非全部。大家在中学物理中学过,热传递的方式不外乎三种:传导、对流、辐射,人体正常体温是37°C,本身就是个热源体,因此也会与外界进行热传递作用。起风时我们通过对流方式与外界进行热传递、游泳时我们身体的热量通过传导方式与水发生热传递、即便静止不动我们身体同样会通过辐射向外传递热量。根据这三种热传递方式,我个人的看法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温度、湿度、风力,这三个因素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导致失温最常见的直接原因,三要素当中只要有两个因素出现状况就有可能会出现问题。

    我们来举几个例子:


    1、以前面我的亲身体验来看,那次穿越过程中,温度其实不低,至少在10°C左右,按照一般人的经验,这样的温度出现失温难以想象,但是在温度、湿度、风力三因素中,湿度和风力起了作用:全身湿透、山上风大,让我在夏末季节出现了严重失温;

    2、据调查,泰坦尼克号失事后的短时间里,有相当部分人处于存货状态,而他们当中大部分人并不是被海水淹死,而是在冰冷的海水中给冻死的,这当中温度、湿度起了关键作用;

    3、2012年冬,三位遇难的户外爱好者在穿越鳌山的时候不幸遇难。冬季的鳌山山顶气候非常恶劣,低于零下20°C是常态,加上它是中国地理南北交界线,所以山上风力也是相当迅猛,这三位遇难的户外爱好者倒在了温度和风力的双重袭击之下;

    外界环境的温度并不一定能体现人们对温度的真实感受,比如夏天35°C的时候,我们会觉着热,而吹着风扇,尽管此时外界温度依然是35°C,但因为风把我们散发的热量加速带走,所以就会觉着凉快许多。湿度和温度对人体体感温度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我们具体来看看到底有多大:

    首先,我们来看看湿度对体感温度的影响:
    湿度跟水有关,水是很好的热传递导体,当人体处于水的包围中,热量散发的速度是在静止空气中散发速度的25倍!冬季最佳湿度应该是在0%~60%之间,如果是气温较低且湿度大于60%,空气湿度每增加1个百分点,体感温度下降大约0.2°C。

    下雨时空气相对湿度至少是在80%以上,按照以上的规律来看,如果外界温度是3°C,那么遇上下雨,若相对湿度是85%,那么这种环境下体感温度大致是在3°C-(85-60)X0.2,也就是在-2°C左右。这还是在光下雨,没有风的环境下的体感温度值,如果加上起风,那体感温度还会降低。之所以为什么不少北方人冬季来到南方反而觉着更冷,很大部分原因就是因为南方的相对湿度远远高于北方的缘故。

    其次,我们来看看风力对体感温度的影响:
    1.jpg
    风,用对流的方式将人体热量加速散发,其作用也是不可小觑
    从这个表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六级风时速达到38.88-49.68公里,七级风时速可达到50.04-61.56公里,而在户外,在山里,我们遇到6-7级的风力是经常可能遇到的。

    第二个表是风寒效应表
    2.jpg

    从风寒效应表来看,如果外界温度在-5°c的时候,风力达到六到七级,也就是50公里左右的风速,体感温度会骤然下降到-15°c!!我们完全可以想象,2012年冬季鳌山上遇难的户外爱好者,他们行走在大约-15°c到-20°c的秦岭山顶,遇到的风力至少是7级,他们的体感温度大约是在-30°c左右,这是一个多么可怕的数字!

    前面我们还只是分别提到湿度和风力对体感温度的影响,试想一下,如果是湿度和风力同时发生作用,那么可想而知体感温度会下降到什么地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3-6-27 00:22
  • 签到天数: 3 天

    [LV.2]偶尔看看I

     楼主| 发表于 2015-1-19 19:15 | 显示全部楼层
    前面提到了温度、湿度、风力对体感温度的影响,接下来我们了解下从开始失温到死亡,整个过程会分哪几个阶段以及各个阶段人体的相应表现。失温过程按照人体核心区的不同温度分为四个阶段:
    轻度失温、中度失温、重度失温、死亡

    轻度失温(人体核心区温度37~35.55°C)
    这个阶段是属于刚刚开始失温阶段,身体会感到寒冷,浑身不停颤抖,但是颤抖还处于可控范围,手脚会感到僵硬和麻木,一些细致的手上工作无法完成

    中度失温(人体核心区温度35.5~33.88°C)

    这个阶段属于中度失温,身体感到强烈的寒意,浑身剧烈颤抖并且无法用意志进行有效抑制,有较强的疲倦乏力嗜睡感,反应力下降,手无法完成一些最为基本的动作和工作,走路有可能磕磕绊绊,说话也开始变得吐词不清含含糊糊;

    重度失温(人体核心区温度33.88~30°C)
    这个阶段就非常危险了,人的意识已经开始变得模糊不清,因此反而对冷的感觉变得很迟钝,或者说根本感觉不到太冷甚至不觉得冷,从活动能力变差逐步发展为丧失活动能力,站立和行走困难,甚至是无法站立和行走,语言表达能力部分或完全丧失,身体从剧烈颤抖发展为间歇性颤抖,间歇时间越来越长最后不再发生颤抖;

    死亡阶段(人体核心区温度30°C以下)
    从30~27.77°C,人体基本上处于死亡边缘,全身肌肉僵硬卷曲,脉搏和呼吸微弱难以察觉,丧失意志以至于昏迷,这个时候外界稍微一点冲击都有可能导致心脏微颤而停止跳动,在这个阶段的最后结局就是死亡。


    以上是从轻度失温到死亡的整个过程,在最初的轻度失温和中度失温阶段,低温症患者还可以凭借自身产生热量来予以改善,但是如果在前两个阶段没有引起重视而进入重度失温的话,低温症患者光靠自身已经是无法产生热量来维持生命了,在这个时候如果他人对患者没有进行正确的处理,那就极其危险甚至是导致患者的死亡,因为在最初两个阶段没有引起重视从而导致失温死亡事故的例子也已经不少了,所以我们必须在自己或者队友发生失温的苗头的时候就及时予以处理。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3-6-27 00:22
  • 签到天数: 3 天

    [LV.2]偶尔看看I

     楼主| 发表于 2015-1-19 19: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qhb 于 2015-1-19 19:20 编辑

    前面提到了产生和影响失温的因素以及失温的过程和表现,大家对失温的危害性也有了一定了解。俗话说,防患于未然是规避风险最好的方法,我们不仅仅要学习当失温发生之后应该如何正确处理,更应该掌握如何做才能避免失温的发生,这才是最科学合理的方法。
    前面提到了,失温主要是温度、湿度、风力等几个主要因素相互作用导致,那么我们要规避失温的风险,就需要在这几点上做文章:


    首先,温度方面,什么样的季节选择什么样的穿戴,做好保暖物资准备,这点很是重要。冬季出行之前,甚至是春夏秋出行到自然条件很严苛的线路,我们都应该提前了解线路的天气状况、气象资料、可能会出现的气候变化等,根据这些情况来进行相应的物资准备,否则就有可能在严寒的天气下出现衣服没带够或带得不对路的情况发生,导致衣物无法抵御寒冷从而出现失温;


    其次,湿度方面,户外出行的时候很多人,尤其是一些装备党总是会把目光和注意力集中在什么冲锋衣、羽绒服、软壳等容易引起注意的中层和外层着装上(按三层着装法进行的划分),光顾着防雨防雪,光顾着保暖,而忽略了大量出汗而可能引起的失温风险,忽略了贴身内衣的选择和准备。寒冷天气下的户外活动,保持身体干燥,这点非常重要!对此有哪些是需要注意的呢?


    第1、千万不要穿棉质的内衣在高寒线路进行大运动量活动,这样的话很容易导致出汗打湿贴身内衣,而且棉织品很吸汗,不容易导出从而引起失温,在这种线路,我们的最佳选择是快干排汗的内衣;


    第2、在行动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衣物的增减,很多人喜欢在寒冷季节徒步的时候穿得厚厚的,生怕自己会在路上着凉,结果没走多远,浑身上下被汗水打湿,这样的人大有人在。我自己的经验是,在高海拔和高寒地区徒步,一定是在出发前就将保暖的衣物脱下放在随身携带的小包,然后穿着薄薄的长袖快干T恤或者加一件透气很好的外套,这样做虽然刚开始的时候会觉着有点凉,但是不会出汗。每到一个休息的地方,不管休息时间有多长,我立马取出保暖衣物给加上,避免着凉和失温,一旦再次开始活动,我又会脱下保暖衣物,虽然感觉繁琐一点,但是这样做的结果是:基本上从头至尾我的贴身衣物始终保持了干燥!2011年元旦秦岭徒步的时候,白天温度大约在零下18°C左右,加上风力的影响,体感温度非常低,但即便是这样,在行走过程中我都只穿了一件T恤,外套一件冲锋衣,身上一直处于干燥状态,所以没有觉着有多冷;


    第3、建议活动过程中多给自己备一套快干内衣裤,一旦身上的衣物被汗水、雨水、河水打湿,可以有备用,而不用穿着潮湿的内衣导致失温发生;


    再次,风力方面,如果遇上大风天寒冷天气出行,做好相应的防风防护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保暖的帽子、手套、围脖、防风衣、厚袜子、防风面罩、甚至是风镜等都是大风寒冷天气出行的必备物品。暴露在外的身体器官过多,面临的风速越大,身体热量也就会相应的加速散失。



    当然,除了这些提到的方法之外,不要让自己体能透支,用食物和热饮随时补充身体热量等也是非常有用的预防失温的方法。

    评分

    参与人数 3参与分 +3 收起 理由
    wlh0726 + 1 同意
    红尘有我 + 1 专业,谢谢分享!
    cactus125 + 1 同意

    查看全部评分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3-6-27 00:22
  • 签到天数: 3 天

    [LV.2]偶尔看看I

     楼主| 发表于 2015-1-19 19: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qhb 于 2015-1-19 19:19 编辑

    好了,前面提到了如何预防失温,那么万一很不幸,那些预防措施都失效了,自己或者同伴已经失温了,我们应该怎么做?
    我们需要再次地明确一点,失温是指身体的核心部位和核心器官失温,手脚冻伤,体表皮肤温度下降,这些都不能算作是失温。在发生失温的时候我们最需要做的是:尽量阻止或者减缓低温症患者身体核心区域热量散失,用各种方法提升患者身体核心区域的温度!

    如果遇到失温,我们应该这样做:
    第一、想办法将失温症患者与低温(在野外这点难以做到)、高湿、大风等因素隔绝开来,包括:将失温症患者转移到干燥、背风的地方避免让患者进一步暴露在潮湿和大风环境里、安置的时候注意不让患者直接躺在冰冷的地上、脱下患者被打得透湿的贴身衣物、做好头部的防寒保暖工作等;

    第二、轻度和中度失温阶段:

    1、自身产生热量途径:低温症患者可以通过一些方法自身产生热量,比如让其喝温热的糖水、吃点易于消化的碳水化合物类别的食品、缓解之后再摄入蛋白质和脂肪类食品以提供长期热量......

    2、外界物理提供热量途径:

         A.可以由身体健康的同伴贴身用体温帮助恢复;

         B.可以用温热的水袋或水杯放在患者身体核心区域如颈动脉、大腿根部、腋窝等部位帮助恢复体温;
    第三、重度失温阶段:

    重度失温的患者,自身已经很难产生热量,更多的是需要外界力量的帮助,除了参照轻度和中度失温的处理方式外,必要的情况下还需要用到心肺复苏急救。但需要强调和注意的是:重度失温患者心脏跳动非常缓慢和轻微,对外界力量的反应非常敏感,甚至在搬动患者的时候动作过大都会导致心跳停止而导致死亡!所以心肺复苏急救,尤其是心脏按摩,必须是在确认脉搏和心跳已经结束的情况下才能进行,否则适得其反!当然,用嘴将热气吹入患者体内也是一种提供热量的方式。

    失温的处理,我们记住,一定是针对身体核心区域而言,因此在进行处理的时候要注意不要犯以下的错误

    1、给低温症患者饮酒,这是绝对不可以的。很多人认为喝酒之后身上会暖和,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因为酒精本身并不能给人体提供多少热量,但是它能刺激血管的扩张,促进血液循环,饮酒之后血液循环加快,主观上是感觉暖和,其实只是加速了身体热量的散失,用饮酒的方式来取暖,实际上是饮鸩止渴;

    2、把外界辅助热源用于四肢而不是主躯干和头部,这是错误的。有人一摸低温症患者的四肢,发现冰的不行了,立马将热水袋拿去温暖四肢,其实这样做会加速让主躯干部位的温暖血液流向四肢,带走热量,从而使得核心部位的热量加速散发;

    3、采用滚烫的辅助热源,这是不可取的。辅助热源的最佳温度是在人体体温上下,过于滚烫的热源,会导致患者被烫伤,结果成了前门拒虎后门进狼的局面。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3-6-27 00:22
  • 签到天数: 3 天

    [LV.2]偶尔看看I

     楼主| 发表于 2015-1-19 19: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qhb 于 2015-1-19 19:20 编辑

    末了再跟大家分享一个我自己对失温的处理案例:

    2012年端午节,我组队前往西昌俄尔则俄穿越,队伍总共七个人,四男三女,除了一位女队员是刚参加户外不久外,其他都是身经百战经验丰富的老驴子。这次的穿越活动我们请了两位当地经验丰富的彝族向导,从灵山寺后山上。出发的时候本以为有两位向导加经验丰富的队员这次活动会非常顺利,结果出发当天也是遇到下雨,上到山上还起了大雾。第二天从海拔3700的黑海子营地开始穿越的时候,雨雾依然持续,难辨东西,加上满山杜鹃林丛林密布,两位向导在带着我们走了几个小时,爬升到接近4000米的时候他们也迷失了方向,两位向导就让我们原地等候,他们前行探路。


    我核对了下随身GPS,我们原地休息等候的地方到当天的计划宿营地直线距离只有1.8公里,但是山崖陡峭难以翻越,并且周遭全部是原始森林,没有任何道路,于是我们只有等待向导的探路。在等待过程中,那位女队员就出现了状况:因为雨雾和汗水,她全身上下已经湿透,原地停下之后呼啸的山风一吹,冷得全身缩成一团瑟瑟发抖,脸色变得很难看。因为我头一年在秦岭已经有过了失温的体验,在这种情况下,我当即决定全队下撤,其他有队员有点不甘心,毕竟到宿营地直线距离只有1.8公里了。但是因为我们身处没有路的原始丛林,继续上的难度很大,又不知道前路究竟如何,所以继续前行该队员无法撑下去,于是我坚持叫回了向导全队下撤。


    下撤过程中,虽然海拔在降低,但是那位队员的状态越来越差,离头天扎营的黑海子营地还有几百米路程的时候,她完全崩溃掉,根本没有力气继续行走。这种情况下我把我和她的包交给向导背回营地,让其他队员先走,提前把我帐篷支起来,我陪着她在后面慢慢走。最后的路程,她基本上已经半昏迷了,老是往地下倒,我连扶带抱带她走完最后的百来米,此时队友已经把我帐篷搭建好,防潮垫也已经充好气。我把她安顿在帐篷里,其他女队员把她的湿衣服脱掉换上了干衣,再给她套上了1000克的羽绒睡袋,还搭上其他队友的羽绒睡袋,即便如此她也是处于神志恍惚的状态,躺下半小时身体都一直没有任何回暖的迹象。期间我一直抱住她用自己的身体帮她恢复体温。此时先回来的向导已经烧好了热水送过来,我兑了红糖水让她喝下,再用水袋灌了水,用厚衣服包着放在她左腋下、胸口。整个过程持续了一个半到两个小时,她总算是回过了气。


    此次该队员的失温非常严重,回到营地的时候已经是介于中度失温向重度失温过渡的边缘。回头总结,我感到非常庆幸:

    首先,我很庆幸自己头一年在秦岭上有过失温的可怕体验,庆幸自己有基本的户外技能;

    其次,我很庆幸在发现队员有失温苗头的时候自己做出了明智的选择——立刻下撤,即便有队员不情愿,但是如果在当时那种环境下坚持前进,或者晚点做决定,很可能就以悲剧收场了;

    第三,我庆幸自己处理正确:将患者转移到安全地方(帐篷里)、让患者换下了湿衣物、用身体帮助患者恢复体温、喂患者温热的红糖水、用温热的热源为其取暖......即便是队员失温已经非常严重,最终成功渡过危险;



    总结:

    失温是可怕的,而且是非常容易被人给忽略的。当我们在户外一旦发现失温的兆头,就一定要引起高度的重视,来不得半点的马虎和轻视。当然,我们也不用太过紧张,只需要做到防患于未然,并且懂得一旦发生状况后能正确处理即可。我们来到户外,既要享受户外带给我们的乐趣,也要时刻警惕户外的风险。希望每位朋友都能树立起安全意识、掌握户外技能.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5-1-19 19: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银河 于 2015-1-19 19:37 编辑

    有些观念可能需要商榷

    比如碳水化合物的摄取,其实应该是在事先而非事后……遇到失温之后再吃,食物消化还需一个多小时,于事无补。而且,有一些案例表明,当事人事先的食谱搭配有问题,糖份供应不足才导致体能“撞墙”

    失温和热衰竭都属于运动生理学的范畴 ,如果能有效预防,那当是最佳的策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7-11-11 19:23
  • 签到天数: 658 天

    [LV.9]以坛为家II

    发表于 2015-1-19 20:02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伙儿基本都有的小东西——救生毯,应该是个不错的应急措施。
    说到吃东西补充能量消耗,一般的食物的确需要时间消化吸收,
    不过据说葡萄糖可以不经消化直接吸收,比一般食物来得快些,
    可以带些葡萄糖粉兑水喝,或者药店买葡萄糖注射液,直接饮用。

    点评

    葡萄糖注射液50%的吗? 之前在外面高反,就是靠朋友的葡萄糖趟三天,非常甜的那种,不知道是%几。  发表于 2015-1-26 11:03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3-6-27 00:22
  • 签到天数: 3 天

    [LV.2]偶尔看看I

     楼主| 发表于 2015-1-19 20: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qhb 于 2015-1-19 20:42 编辑
    银河 发表于 2015-1-19 19:36
    有些观念可能需要商榷

    比如碳水化合物的摄取,其实应该是在事先而非事后……遇到失温之后再吃,食物消化 ...


    关于碳水化合物事前摄入还是事后摄入并不成其为问题,作为单糖的葡萄糖,摄入之后数分钟内就能被躯体大量吸收,从而开始为肌体提供热量(不信可以自己试试饮用如口服葡糖糖前后几分钟的血糖值变化)。失温的躯体要想获得足够的热量,无外乎外界物理方式获取和内部热量产生,外界就不说了,内部就是靠自身产生热量,而自身产生热量,就是需要摄入包括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等食物(当然,各种食物产生效能的时间不一样,需要有个先后),没有足够的后续的食物摄入,身体产生热量就难以为继,怎么能说是于事无补呢?
    我本人经历的失温的案例就这两起,但是,在户外活动过程中,同伴走到低血糖,服用单糖类碳水化合物之后立竿见影是常事。事实上在和孙斌交流的时候,他也谈到了这一条非常管用,例如王秋杨在麦金利登山过程中遭遇严重失温后,孙斌的救助手段中非常有效的一点就是让王秋杨迅速摄入大量碳水化合物。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3-6-27 00:22
  • 签到天数: 3 天

    [LV.2]偶尔看看I

     楼主| 发表于 2015-1-19 20:39 | 显示全部楼层
    flyer_jhm 发表于 2015-1-19 20:02
    大伙儿基本都有的小东西——救生毯,应该是个不错的应急措施。
    说到吃东西补充能量消耗,一般的食物的确需 ...

    食物的三大能量提供物资分别是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
    碳水化合物又分单糖、双糖和多糖
    吸收过程中本身需要耗费能量的是蛋白质和脂肪,尤其是脂肪。
    但是对于碳水化合物中的单糖部分,人体的吸收速度是极快的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5-1-19 21:1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样兼具理论和实际经验的帖子应该射精!!!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3-9-9 21:36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15-1-19 21:1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种经历有过,春天10度,我NEOSHELL猛犸象加PHASE SV背棉衣+GTX猛犸象+R35背包和朋友穿野路子,另外一个朋友北面(低领)+毛衣+棉内衣,天气小雨+大雾

    20分钟后朋友全身湿透,山风起来北面根本顶不住,不断颤抖,嘴唇都白了,我去年年初遇到过这种情况,要他脱掉低领外套,上GTX挡住山风,继续低强度运动保持体温,30分钟后到营地一身湿透,但是GTX完全防风,另外一直在运动,所以失温不大。脱掉全部衣服炭火烤干,裸着上我带的干棉衣吸汗,才没有出现问题。

    户外着装搭配是一件严肃的事情,绝不要任性。

    PS:气温20度无风天可以呼出白气的事我在高差400m的岳麓山就遇到过。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5-1-19 21:23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谢谢!辛苦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5-1-19 21: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银河 于 2015-1-19 22:46 编辑
    cqhb 发表于 2015-1-19 20:36
    关于碳水化合物事前摄入还是事后摄入并不成其为问题,作为单糖的葡萄糖,摄入之后数分钟内就能被躯体大 ...

    葡萄糖可以快速转化为血糖,但不会立刻成为肌糖原,这和人的代谢机制有关系。跑马拉松通常建议提前吃好早饭补足淀粉,甚至提前一星期就开始“淀粉饥饿法”,而不是撞墙以后再补充能量,道理是一样的:与其事后手忙脚乱地补救,不如事先做好预防的功夫,这样虽然显得胆小怕事不给力,未必能有各种惊险的经历可以夸耀,但却是对自己和他人负责的态度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3-6-27 00:22
  • 签到天数: 3 天

    [LV.2]偶尔看看I

     楼主| 发表于 2015-1-19 23: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qhb 于 2015-1-19 23:10 编辑
    银河 发表于 2015-1-19 21:26
    葡萄糖可以快速转化为血糖,但不会立刻成为肌糖原,这和人的代谢机制有关系。跑马拉松通常建议提前吃好早 ...


    第五楼已经很清楚地提到了如何预防的问题,谢谢!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3-6-27 00:22
  • 签到天数: 3 天

    [LV.2]偶尔看看I

     楼主| 发表于 2015-1-19 23: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qhb 于 2015-1-19 23:15 编辑

    失温是一个综合因素共同作用的过程,但是在失温过程中各个因素的作用力是不一样的,至少在我自己遇到的两起,以及收集到的大量的户外失温案例中,基本上主要是因为服装透湿和湿度太大而引起,还没有看到过主要是因为能量摄入不够而引起的失温。不是说事前食物摄入量是否充足这个问题不重要,而是这个因素在各个导致失温的各种因素里面退居次位。
    另外,失温前摄入充足的食物和失温后补充摄入食物也并不矛盾,这是两个不同阶段的处理方式。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5-1-19 23:41 | 显示全部楼层
    SAS有一个著名的案例,在布雷肯山区的冬季55英里选拔时,有个参加复训的老资格SAS队员Kealy因为失温遇难

    军医分析的几方面原因中,英式食谱中蛋白质偏多,淀粉偏少,以及前期数日的选拔训练导致体能储备消耗过大都是重要的因素。因为大家的被服装具都是完全相同的,SAS这种队员选拔科目事先也有严格充分的装备点检,所以无法归咎为装备方面的因素。

    失温的预防,至少应该包括两个同等重要的方面:
    1 减少外部热量散失(躯干和头部保暖,防潮,防风等等你说过的常规话题)
    2 产生足够的核心体温(肌肉运动,淀粉储备,上山前足够的休息调整和体力恢复)

    必须说明一点,我理解你的固执己见,但处于预防的价值观,我对高海拔户外活动是持完全否定态度的……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10-25 12:41
  • 签到天数: 926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发表于 2015-1-20 00:28 | 显示全部楼层
    多年前,本人在某省会城市曾遇到过夏天夜晚冻死的无名尸体,后查当天夜间最低温度为十五度,小雨或阵雨,记不清了。后来被很多地方当做失温致死的案例,可惜LZ没有提供这一选项。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5-10-24 13:13
  • 签到天数: 23 天

    [LV.4]偶尔看看III

    发表于 2015-1-20 00:48 | 显示全部楼层
    精品文章,谢谢分享.受教育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